-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智·人的理念—试论王国维与晚清兴学育才的思想契机—.PDF
學·智·人的理念
—試論王國維與晚清興學育才的思想契機—
錢 鷗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有不少人因爲王國維提倡藝術、美、學術的獨立價
值,認爲他持為學術而學術、為藝術而藝術觀,忽視了現實與社會的維度(1)。
的確,當甲午戰後中國的改革論呈現眾聲喧嘩之時,王國維(1877-1927)作
爲一名幾番科試落第的江南無名青年,暫時還沒有機會加入維新名士們的論戰
行列,也沒有成爲任何改革派官僚大臣的幕僚親信。但是,青年王國維十分關
心局勢,渴求變法,他從事西學的過程,與甲午戰後的歷史時代和維新變法運
動的感召是分不開的(2)。比如,他在戊戌前後給友人的書信中無不痛心地談
到中國的現狀是“如圈牢羊豕,任其隨時宰割而已”(3),又說:“常謂此刻欲
望在上者變法,萬萬不能,唯有百姓竭力做去,做得到一分就算一份”(4)。
當時,由康有爲(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爲首發起的維新變法運動,
正以上海為中心,向南方各大城市乃至全國逐漸擴展。對中國必須變法維新這
一歷史趨勢,王國維無疑站在維新派一邊。在百日維新受到慈禧政權的鎮壓后,
針對詆毀維新派的世論,他憤憤寫道:“今日出,聞吾邑士人論時事者蔽罪亡
人不遺餘力,實堪氣殺。危亡在旦夕,尚不知病,並仇視醫者,欲不死得乎?”
(5)。可見,儘管王國維的治學路徑、思維方式以及思想觀念,都與同時代的
主流思想和學派有所不同,但他仍然與那一時代的許多學子一樣,都經歷了變
革時期“志學”與“經世”的雙重苦惱,這種苦惱深刻地表現在他三十五嵗前
的大部分著作中。一九〇三年,一直沉默關注中國思想啓蒙和變革實踐的王國
維,終于提起了他那枝鋒利的筆。在一九〇三年至一九一二年期間,王國維所
發表的一系列文章,大概可以分爲三類:一是關於一般文化批評的(涉及教育、
心理、學術思想)。二是關於純粹學理研究的(涉及哲學及中國學術史研究);
三是關於藝術和文學批評的(涉及美與人的精神問題)。每類文章都貫穿着一
12-1 85 1092009.
©
86 錢 鷗
種至今引人深思的強烈批判意識,並且,這些批判的鋒芒往往觸及中國文化和
知識傳統的根底部分。
1 開民智之“智”與教育之宗旨
興學育才的問題,早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就被陸續提起。李善蘭(1810-
1882)說:“囯無不學之人,則賢才不勝用。囯之盛衰係乎人,德國學校之盛
如此,將見人才輩出,其囯必日盛一日”(6)。其實,早在甲午戰前,鄭觀應
(1842-1922)就在他的《盛世危言》中談到了興學之重要,他說:“學校者,
造就人材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7),以及 “學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國
勢所由強,故泰西之強強于學,非強于人也”(8)。甲午戰後,洋務派們所着
眼于軍事·工業技術的現代化思路已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中國富強的實現不
僅需要機械技術,而且必須對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等制度進行全面改革的
思想漸獲人心。康有爲在他著名的〈公車上書〉(1895)中說““夫才智之民多
則囯強,才智之士少則囯弱”(9),梁啟超也在《變法通議》(1896)中將教育
視爲變法之本(10),並進而論道:“世界之運,由亂而進於平。勝敗之原,由
力而趨於智。故言自強於今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11)”。作爲政治運動的百
日維新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興學育人的觀念受到朝野上下的歡迎。一九〇一
年,清政府下詔“興學育才,實為當今急務”(12),下令制定學校法規、章程,
向各國派遣教育考察團,邁出了走向新教育之路的第一步。
儘管支撑現代公教育的學校制度已在世界許多地區普及,但我們還是不難
發現,除了各地區在社會、經濟、政治發展上存在不同特性外,支持現代教育
根柢的“學”的淵源和“人”的觀念也經歷了不同的演變歷史。應該說,西方
現代教育制度的確立及由此產生的長遠效果,有賴於歐洲數世紀的思想和學術
積累。培根(Francis Bacon,1516-1626)重視從經驗和觀察中獲取自然的實
在法則,堅守“歸納法”,他那著名的四類假象學説,吹響了理性對知進行自
我祛魅的響亮號角。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在綜合幾何學和代
數學基礎上所謀求的自然學的體系化,主張與培根相反的“演繹法”。但他以
還原主義式數學思考為規範所預設的四項規則(明證、分析、綜合、枚舉),
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