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因素.docVIP

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因素.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因素.doc

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因素 区域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扩散因素 殷醒民 【专题名称】工业经济 【专 题 号】F3 【复印期号】2007年03期 【原文出处】《复旦学报:社科版》(沪)2007年1期第34~46页 【作者简介】殷醒民,复旦大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本文认为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制造业结构中的技术因素不断增加,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度越来越大。二是区域技术产业的不同增长率造成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区域制造业结构越趋于技术化,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越大。三是新兴技术产业的兴起和扩大将加快区域工业化的速度。本文提出:区域实现工业化的战略是如何选择新技术产业来提升重化工业化的内涵,而不是讨论是否要发展技术产业和走重化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关 键 词】区域工业化/技术扩散/制造业升级/经济增长 技术因素在区域制造业结构调整中的差异性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种差异性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也就成为一个关键性因素。无论是以区域人均GDP作为标尺,还是以各个区域在过去15年间GDP增长率来衡量,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流是一个工业化过程。尽管对工业化阶段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说法,争论的原因在于究竟是以全国平均水平还是以区域经济结构变动作为结论的基础,故此出现了迥然不同的意见。要看清楚的是:一方面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衡量有着巨大的差异;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地域广阔和区域内部地理范围的复杂性,仅仅用全国的平均指标并不能反映出区域的差异性。要准确地把握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和经济发展规律,需要经济学家将研究的目光转向区域经济,深入细致地考察区域在过去15年工业化进程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众所周知,工业化阶段的最显著特征是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我们基本弄清了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规律及其特点之后[1][2],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是区域制造业结构出现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若干经济发达区域的制造业比其他区域制造业具有更大的产出?在制造业产出增长中又是源于哪些制造业规模的扩大?弄清这些问题显然对未来的区域制造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把握和制定相应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是有价值的。 一、技术扩散因素的提出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发展经济学中所定义的经济“起飞”时期。按照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统计数据,2004年GDP总量为16万亿元,按当年人民币与美元汇率(81.277元/美元)换算,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那么2004年我国人均GDP在1500美元以上。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做基本判断时,有必要结合国际经验进行说明。1991—2002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7%[3—p56]。如果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行统计,进入现代经济发展的门槛是人均1000美元。自1995年以来,我国按人口平均产值表现出相当大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在9.0%以上,2002年后则呈现10%以上的高增长局面。 在工业化过程中,必定经历一个经济增长显著加速的阶段。“对经济增长进行多国比较,可以间接地证明,在中等收入水平上,存在着经济增长的加速。”[4—p322] 发展经济学家所总结的中等收入水平是指以1975 年美元计算的521 美元至1075美元之间的国家。为什么呢?因为在进入中等收入至高收入阶段之前,制造业部门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可以清楚地总结出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当一国经济发展进入“起飞”时期,不仅经济高增长是一个普遍特点,而且出现了经济增长的加速,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就是属于完全正常的。美国经济学家罗默考察了11个工业化国家每十年的平均增长率,发现在观察的样本中,一国每十年平均增长率比其上十年平均增长率高0.58(瑞典)~0.81(挪威)不等[5—p2]。由此看来,将中国经济增长率恒定为7%或8%的判断违背了经济增长的加速规律。至于经济增长究竟是8%还是10%,则要取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运行状况, 而不能机械地采用以8%左右作为判定经济增长的正常指标,更不能以8%增长率的“标尺”去裁定经济增长的“过热”或“过冷”。第二,因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高增长率必定是制造业推动的,也就是说,经济的高增长率和是否实现持续的高增长率完全要看制造业这个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动力有多大。一方面是经济的“起飞”时期制造业增长率始终高于经济增长率,另一方面则是制造业内部结构中的技术部门比重出现稳定上升的可能性。当制造业结构中的技术因素不断趋于增强时,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度也就越来越大。 在我们考虑区域经济起飞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如何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时,

文档评论(0)

czy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