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进香河路与东南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进香河路与东南大学

进香河路与东南大学 (2010-03-11 19:10:52)转载▼ 标签: 杂谈 不知原文出处。 这是一条没几个人知 道的河。在南京的地图上,你可以找到“进香河 路”这个地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河在哪儿。 你知道这河在哪儿吗?要是你也不知道,不妨跟 我一起去找找这条河,再到那河边去走走,跟河边的老人们聊聊,你会对进香河有所了解,你会 喜欢那儿的。   知道南京有个玄武湖吧?嗯,不错。玄武湖 边的鸡鸣寺呢?也知道?好,就先说这鸡鸣寺。   在南京的名儿还叫建业,白下和秦淮的时侯 ,这鸡鸣寺的香火就已经相当旺了。据史志记载 ,远在江宁方山一带的百姓都会到这“古鸡鸣寺 ”来进香,来种福田。这南京是个六朝古都,周 围大大小小的寺庙庵刹比比皆是,为什么都到这鸡鸣寺去烧香呢?这是因为鸡鸣寺的交通方便。 有一条叫进香河的河道,把鸡鸣寺连接到城外的 秦淮河,又经过那四通八达的河网,将这个座落 在玄武湖畔的古寺连上了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使得这里的香火长年旺而不衰。而且,这鸡鸣寺 的边上有一口“古胭脂井”,属鸡鸣寺的庙产。这胭脂井的井水微微发红,据说女人常年用此井 水洗梳,会永保红颜。用今儿的话来说呢,就是 这井水里含某种矿物质,能美容。于是,南京周 围的大户人家都到鸡鸣寺来买这胭脂井的水,给家里的女眷用来梳妆,以使她们红颜永驻。这卖 水的交易也得仰仗这进香河,把一桶桶的胭脂井 水换成银子,为寺庙中的菩萨添了金装,也让主 持兴建了许多厢房,让那些带发修行的人在菩萨身边,听晨钟,闻暮鼓,食斋饭,诵经文,梦西 天之路,修来世之福。   这鸡鸣寺,虽说是个寺,但里面修行的却全 是尼姑,没有和尚。扯到这儿,你大概会笑了, 说:“人家那少林寺里,都是和尚,你说的鸡鸣寺要是住尼姑,干嘛不叫个鸡鸣庵?反称寺呢? ”实话告诉你,我也不知道。有一次,我随几个 朋友到鸡鸣寺去吃素斋,在品尝了那些素菜荤名的食物后,不知深浅地问了这个问题,结果被那 收钱的老尼姑瞪了半天,把后面的话全咽到肚子 里去了。可不管是和尚还是尼姑,那香火却是真 的很旺盛。   一直都是那么旺?倒也不是,在一九六六年 文革开始后。破四旧那会儿,这鸡鸣寺当然是名 符其实的四旧。于是,菩萨砸了,胭脂井填了, 尼姑通通还俗。这些个尼姑除了每天念经骗人什么都不会,所以就发配到近郊人民公社,去当那 种小代销店看柜台的。至于那寺庙,就当了各种 各样的造反派的勤务组办公处或者是司令部。到 了六八年,林副主席号召全民办电子,记住了,不是毛主席号召的,这样,这古鸡鸣寺就成了南 京无线电元件九厂的厂房,专门生产各类电阻。 我家隔壁的李家老大被分配到那元件九厂去当工 人,成了领导阶级的一分子。鸡鸣寺是建在山坡上的,那家工厂的工人们每天上班就要沿山坡拾 阶而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强迫形式的锻炼, 实际上这并不坏。   可是,那工厂好景不长,不久就发生了火灾 ,把个老式木结构的寺庙烧得一塌糊涂。没办法 ,工厂只好搬家。按有的老人的话说,这是菩萨 显灵啦。打那以后,烧得黑乎乎的鸡鸣寺真的冷落了,成了麻雀们的家。满山的法国胡桐,叶子 绿了转黄,黄了又落。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只 剩那写着“古鸡鸣寺”门额的山门,还顽强地向 过往的人们追述着往日。直到文革结束后多年, 鸡鸣寺才被重建,可是,它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到 昔日的规模。   哎,你说进香河,这香一烧就上了鸡鸣寺。 半天还没说这进香河呢。对对对,我们再去找那河。   摇船进香,是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里,不 得已而为之。路上行车毕竟要比水中操舟要快捷得多。因此,这些进香的人就慢慢地弃舟上岸转 用车了。进香河这条往日香客们往来的要道,渐渐地成了一条废弃了的小河。由于南京市政建设 的需要,进香河被改建成了一条暗河。河道被挖 深,河岸变成了水泥的“墙壁”,在两边河岸壁 上,加了预制混凝土的盖子。这条夏天蚊蝇乱飞 的河,被封到了地下,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混凝土盖子上加了些土,种上花草,原河边的土路被拓成了宽阔的左右分道的进香河路。几十年 过去了,新的南京人就只知道进香河路,而不知 道进香河了。   那河,是消失了。但小河附近的地名却一直 被沿用下来。象莲花桥,老虎桥,大石桥,石婆 婆桥,这些地名都强烈地暗示着那条河的往昔。 在进香河路东,有一所今天称之为“东南大学”的学校。这学校过去 曾叫南京工学院,再往前追溯,这学校也叫中央大学,两江高等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院。若再 往老祖宗那里追的话,这所学校的校址曾是明朝 “国子监”所在地。而今天东南大学的“梅庵” ,以前作过国子监“祭酒”的住所。用现代的话 说白了,是相当于“中央大学校长官邸”。梅庵 前的“六朝松”是东南大学历代风风雨雨的见证 。这棵古树曾听过国子监学子们的晨读,也出席 了两江师范学堂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