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昨日的战争》精品学案
第四单元 昨日的战争
【单元导读】
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曾经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消亡都和战争有关。战争直接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自古以来,大部分人都喜爱和平反对战争,尤其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每一次改朝换代的结果都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更是文明的直接破坏者和毁灭者,但不可否认,在一次次战火的洗礼中,文明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古往今来的历次可歌可泣的战争中常常闪耀着的决策者和人民大众的智慧光芒,更值得我们深深思考。本单元所选择的3篇文章,无论是在春秋时期的诸侯纷争,还是东汉末年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一直到近现代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都体现出了人们在不得不面对战争时表现出的大智大勇。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我们走进历史,透过弥漫的硝烟,细细解读昨日的战争,以史为鉴,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学习目标】
三个维度 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 1.熟读《烛之武退秦师》和《赤壁之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判断几种文言常用句式,并能准确翻译。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2、鉴赏《荷花淀》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3、把握三个文本的思想内容,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分析在不同情形下的战争中,核心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智慧与勇气,以及他们为争取和平所付出的努力。
4、能在书面表达时恰当运用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注意材料的取舍,详略得当地巧妙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深深铭记历史,正确认识战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准备材料】:第一册课本、读本,新课堂第一册,作业本、积累本,第四单元导学案
【学习计划】 7课时
晨读:背诵并默写《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阶段:走进文本,初读感知
第一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难点:
理解“鄙、师、济、微、知、封”6个实词的一词多义,归纳“以、之、其、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学习本文在表现主题时的材料详略处理手法,学会分析通过以上写作技巧而塑造出的烛之武的光辉形象。
战争背景
1、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2、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原因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秦、晋围郑形势图:
课前预习
1、依据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写出故事梗概。
2、完成《新课堂》P127预习导学,将文学常识部分整理到积累本上
知识积累
完成《新课堂》P129巩固导练(1—4),完成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牛刀小试:完成《新课堂》P132“拓展导练”的课外文言小阅读
问题导学
1、烛之武为什么开始时不答应出使劝秦,后来又答应了?(尽量用原文词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