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语文九下《曹刿论战》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曹刿论战; ;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学目标;译读课文;重点句和难句翻译;概括第一层意;曹刿的担心是什么?; 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 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 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重点句和难句翻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战则请从。”;重点句和难句翻译;概括第二层意;曹刿对庄公作战条件的“两个否定”和“一个肯定”,说明了什么?;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遂逐齐师。;重点句和难句翻译;概括第二段意思;为什么“齐人三鼓”之后才进军?为什么“视”“望”之后才进军?作者并未解释,为什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 逐之。”;重点句和难句翻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概括第三段意思;曹刿认为最佳的进军时机是什么?;论战;曹刿问战;曹刿问战;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齐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3)鲁庄公认为作战前需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任何评价的?(用原文句子回答);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认为“何以战”的条件是什么? ;3、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4).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 ;再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 ;鼓;“齐人三鼓”之后;(3)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齐人三鼓”之后;曹刿是任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呢?;;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第一层: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攻击的缘故) 第二层: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动向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追击的缘故) ;(2)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之时;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军事上抓住时机、后发制人。) ;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课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为了突出曹刿的形象,文中处处以鲁庄公与曹刿对比。“曹刿请见”表明他对战事已成竹在胸。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回绝了乡人的劝阻,表明他对统治者的鄙陋已有认识。下面的文字则具体表现“鄙”与“远谋”二者的对比,衬托了曹刿的卓越才干。战前,围绕“何以战”与庄公对话,庄公前两次回答,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的赐福上,表现了他的“鄙”。曹刿认为“小大之狱……”是“忠之属也”,是取信于民的表现,这样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战争才有可靠的保证,这充分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战争胜利了,庄公仍糊里糊涂,不知取胜的原因,曹刿科学而透辟的分析与之又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全文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曹刿的性格特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