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学教育]《诗经》风诗中的心理描写
《诗经》风诗中的心理描写
作者简介:董维纳(1987— ),女,陕西咸阳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10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摘 要:《诗经》风诗所描写的不论是礼乐文化的显现抑或男女个性的张扬及劳动者的不平之鸣,都体现出先民丰富的心理世界。本文拟从诗歌的起源入手,探究《诗经》风诗所显现的先民的丰富心理。
关键词:《诗经》;风诗;心理描写
《诗经国风》是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一百六十篇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以观民风”不仅仅强调了风诗是宴饮唱和、讽政刺时、赠别酬答时所用,更强调的是“风”中所表现的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丰富的心理。本文从诗歌的起源入手,探究《诗经》风诗所显现的先民的丰富心理。①
一、风诗中的礼乐及宗法心理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诗经》中的诗篇在当时也是合乐来演唱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葛天氏之乐”,就是三个人拿着牛尾边舞蹈边唱歌。这首诗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一体的原始状态。《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情也;舞,动其容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风诗中乐舞相合的诗篇,体现了先民礼乐,宗法心理。《诗经》中的燕飨,唱和,归嫁等诗,正是周代贵族将政治宗教化的产物,创建适合于血缘宗法等级制度的礼乐文明的产物。
礼乐及宗法心理较多地体现在《雅》、《颂》的宴飨诗里,在《国风》中所占比例较小。《桃夭》属于婚嫁诗,认为女子之美不仅要“灼灼其华”,还要“有蕡有实”、“宜其室家”。也正是这两句,体现出先秦人民的极为重视血缘性的宗法心理。身体之美只是外表,还得有子嗣,宜其家室,才算得上是美好。
另外《诗经》首篇《关雎》,写男子爱慕女子,渴望与之结为夫妻。次篇《葛覃》,写女子归宁前的心情。第三篇《卷耳》,写丈夫远役,妻子思念。第五篇《螽斯》,祝贺人多生子女。第六篇即《桃夭》,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以上几篇内容分别是恋爱,结婚,夫妻离别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亲等等,可以说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一部《诗经》,开卷头几篇几乎全部是写婚姻家庭问题的。不容置疑地证明了当时的人民是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问题的。更深一点说,也就是极为重视礼与血缘宗法的心理。
二、男女相悦的情爱心理
(一)相思缠绵的心理
《诗经国风》之中此类诗最多。《周南关雎》里,采摘荇菜的男主人公苦恋至“辗转反侧”。《卷耳》中“嗟我怀人”,想象着意中人归途多艰。《卫风伯兮》里的女主人公竟懒得用那些名贵的膏沐来打扮自己,而《邶风静女》中的男主人公站在城头等恋人挠头徘徊。名篇《秦风蒹葭》中的伊人远在水的另一方,烟波之间,仿佛天涯阻隔,道路又难走又长远。主人公苦苦追索,却只是得到一个幻影。这种心绪可以说是缠绵悱恻到了极点。
(二)男女相悦的热烈奔放心理
《诗经》中不乏直白热烈的诗句来表达男女相悦的热烈奔放心理。桑间陌上的古典爱情纯朴热烈,“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即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召南草虫》)。至于《王风大车》之中的女主人公,居然称“畏子不奔”,向往爱情的自由与炽烈的心理彰显得淋漓尽致。《召南野有死麕》更是赤裸裸的描写了,吉士以白茅草包着的死鹿引诱女子,女子半推半就:“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活脱脱一幅求欢之图。至于“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鄘风柏舟》),是为了心里的爱恋,径直对母亲的不解、干涉表示不满和抗争。
三、劳动诗歌中的心理状态
劳动,是促使人类进步的基础的引领性行为,是人类最为普遍的一种生存方式。西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奴在当时的国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社会组成的基础性团体,即使是身为贵族写诗,其原始意象的运用,还脱不了农村事物。如“手如柔荑”、“齿如瓠犀”(《卫风硕人》)。而真正出于劳动者之手的诗,却非表达颂扬的意义,更多的是悲愤不平的心理。
劳者歌其事,并非是载歌载舞,欢腾娱唱,而是郁结于心,不吐不快式的咏叹,是一种朴实的呐喊,困苦的呻吟。《豳风七月》这首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首,共八章八十八句。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他们种田、养蚕、纺织、染缯、酿酒、打猎、凿冰、修筑宫室。而劳动成果大部分归贵族所占有,自己无衣无褐、吃苦菜、烧恶木、住陋室。严冬时节,填地洞、熏老鼠、塞窗隙、涂门缝以御寒风。仅从短短八章诸多劳作上,也能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不幸。首章节令变换,男人们耕田,女人孩子都的到田间去送饭,而“田畯至喜”。正是因为只有这样不要命的劳作,田官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成果。劳动身不由已,自己的身体同样不属于自己,要么“为公子裳”、“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以介眉寿”,要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食郁及薁”、“亨葵及菽”。劳动的苦难、自身生活的困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