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形态特征:雌虫介壳灰白色,长约1.5毫米,狭长略作弯茄状,后端稍宽、前端有一褐色壳点。雌介壳下面还有一层暗褐色盾壳,生活史后期、田间常见的是暗褐色盾壳。雌成虫梨形、淡黄色。雄成虫体细弱,具翅一对,体淡紫色,腹未有交尾器。卵椭圆形,淡紫色,产在介壳下。初孵若虫椭圆形,淡紫色,有足、触角,腹未有2根尾毛,可爬行。固定后在体背分泌蜡质形成介壳。雌若虫固定在枝干上。雄若虫喜固定在茶树叶片边缘锯齿上,介壳细长、灰白色。雄蛹长椭圆形,淡紫色。 * 发生规律:长江流域茶区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若虫在茶树枝干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羽化,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第1—3代若虫盛孵期分别在5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1、2代若虫孵化比较整齐。 * 4、防治方法 * 发生与为害:又名“桔刺粉虱”;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除为害茶外,还为害柑桔、油茶、梨、柿、葡萄等多种植物;若虫寄生在茶树叶背刺吸汁液,并诱发严重的烟霉病,病虫交加,养分丧失,光合作用受阻,树势衰弱,芽叶稀瘦,以致枝叶枯竭,严重发生时甚至引起枯枝死树。 *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2毫米,橙黄色,复眼红色,前翅紫褐色,周缘有7个白斑,后翅淡紫色,无斑纹,体表薄覆白色蜡粉;卵香蕉形,一端较圆钝,并有一短柄固着在叶背上,初产时乳白色,后渐转为黄褐色、紫褐色;幼虫初孵时长椭圆形,淡黄色,有足,能爬行,固定后很快转黑色,背面出现2条白色蜡线呈“8”字形,随着虫体增大,背面出现黑色粗刺,周围出现白色蜡圈。 * 发生规律:长江中下游茶区一年发生4代,以老龄若虫或蛹在被害叶背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成虫羽化。4代幼虫发生期分别是4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9月下旬至翌年3月。成虫羽化时,蛹壳背面呈“⊥”形裂孔。卵多产在成叶或嫩叶背面。若虫固定泌蜡后,终生在原处取食。若虫老熟后在原处化蛹。 *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疏枝清园,中耕除草,促进茶园通风透光。(2)生物防治。长角广腹纲蜂和粉虱黑蜂寄生率很高,在黑刺粉虱老龄若虫和蛹期要控制用药,以保护天敌。(3)药剂防治。在各代成虫盛发期和若虫孵化末朗,选喷50%辛硫磷、25%优乐得、40%乐果、25%亚胺硫磷、80%敌敌畏1000倍液,或10%天王星5000~6000倍液。 * 发生与为害:别名“黄翅羽衣”;分布全国大部分产茶区,偏南密度较大;除为害茶树外,还可为害油茶、桑、甘蔗、花生、柑桔、柿、桃、李、杏、苹果、梨、葡萄、栗、杨梅、无花果等;主要为害茶树、柑桔,严重时枝、茎、叶上布满白色蜡质,致树势锐减。 *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7mm,翅展21mm,黄绿色喙粗短,伸至中足基节;唇基色略深;复眼黑褐色,单眼黄色。前胸背板短,前缘中部呈弧形前突达复眼前沿,后缘弧形凹入,背板上有2条褐色纵带;中胸背板长,上有3条平行纵脊及2条淡褐色纵带。腹部浅黄褐色,覆白粉。前翅宽阔,外缘平直,翅脉黄色,脉纹密布似网状,红色细纹绕过顶角经外缘伸至后缘爪片末端。后翅灰白色,翅脉淡黄褐色。足胫、跗节色略深。若虫体扁平,长形,腹末截形,绿色,被白蜡粉,腹末附白色长的绵状蜡丝。 * 农业防治:疏除过密的枝条,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剪去枯枝,防止成虫产卵;树上出现白色绵状物时,用木杆或竹杆触动树枝致若虫落地捕杀;禁用棘枣等作茶园篱笆,以减少虫源。 药剂防治:在若虫盛发期,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或杀螟松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4毫米,扁阔透明多网纹,灰褐至暗褐色,头小,前胸宽阔、片状半透明,翅膜质,长阔而透明,连同胸背均满布褐色网纹,翅面近中部前后有2条横斜的暗色斑纹;卵椭圆略弯曲,乳白有光泽,产于叶背主脉两侧叶组织内;若虫初孵长约0.2毫米,乳白色,半透明,以后体色渐变暗绿,黑褐色,翅芽显露,头部及腹侧多笋状突起。 * 防治方法: (1)摘除虫卵叶。冬季至早春结合茶园管理,摘除中下部叶背多黑胶的虫卵叶。若虫盛发期,摘除初孵若虫聚集叶,也有一定效果。(2)药剂防治。抓住第1代幼龄若虫盛期喷药。药剂可选用40%乐果、50%马拉硫磷、80%敌敌畏、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速灭杀丁4000~5000倍液。喷药时注意喷湿叶,特别是茶丛中下部叶背。 * 发生与为害:属同翅目蚜科,又名桔二叉蚜、可可蚜;国内各产茶省均有分布,除为害茶外,还为害油茶、柑桔、可可等;成、若虫群集在芽梢和嫩叶背面刺吸茶树汁液,致使新梢发育不良,芽叶细弱、卷缩、并排泄“蜜露”,诱致烟霉病;蚜群随芽叶采制成于茶,汤色浑暗,略带腥味,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 形态特征:茶蚜有多型现象。有翅成蚜体长约2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前翅中脉分二叉,腹背两侧各有4个黑斑。有翅若蚜棕褐色,翅芽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