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临床医学]神经-4.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医学]神经-4

(二)运动单位: 由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 脑干的调节功能 脊髓的调节功能 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脊髓水平完成的姿势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 牵张反射 节间反射 (3)节间反射: 脊髓某节段神经元发出的轴突与邻近上下节段的神经元发生联系,通过上下节段之间神经元的协同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反射活动。 如搔扒反射。 去大脑僵直 去大脑僵直实验: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颈部扭曲时颈上部椎关节韧带和肌肉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反射性调节,中枢在脊髓。 (2)翻正反射 概念: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特点:先转头,再转身。 应用:体育运动中,很多动作是在翻正反射的基 础上形成的运动技能。 抑制区 易化区 小脑前叶 蚓 部 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 前庭核 小脑前部 两侧叶 + + + + - + 肌 紧 张 (2) 去大脑僵直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 横断脑干切线 1.大脑皮层 2.尾核 3.小脑 4.网状结构抑制区 5.网状结构易化区 6.延髓前庭核 抑 制 区 易化区 小脑前叶 蚓 部 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 前庭核 小脑前部 两侧叶 + + + + - + 肌 紧 张 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 是因为较多的抑制系统被切除,特别是来自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被切除,造成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 (3)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1) ? 僵直 通过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间接的增强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紧张增加。 由于网状结构易化区下行的作用使γ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强,然后通过γ-环路使α神经元兴奋,引起肌紧张增强。 (2)? 僵直 经典的去大脑僵直是? 僵直 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前庭核 小脑前叶两侧部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脊髓α运动神经元 脊髓γ运动神经元 肌紧张增加 肌梭兴奋性增加 1 2 3 3 4 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1)状态反射: 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体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可以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紧张性。 ①迷路紧张反射: 中枢为前庭核 ②颈紧张反射: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二、姿势的中枢调节 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α运动神经元 躯体骨骼肌运动 反射的最后公路。 递质为ACh。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眼外肌运动神经元? 6 ~12 根肌纤维? ? 精细运动 四肢肌运动神经元? 2000根肌纤维 ? 巨大张力 γ运动神经元 胞体较小,支配梭内肌纤维,兴奋性高,递质为ACh。 β运动神经元 体积较大,对梭内、外肌都有支配。 二、姿势的中枢调节 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 1.脊休克 (spinal shock)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一) 脊髓的调节功能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 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 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发汗反射消失 粪、尿潴留 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有关: 特点: 数分钟 10分钟 数小时 数天 3周 数周、数月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 ③断离水平面以下的知觉和随意运动能力永远消失。 为什么会产生脊休克? 为什么脊髓反射会恢复? 因为:脊髓的初级中枢发挥作用 因为:脊髓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 (易化作用、抑制作用) (1)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 当剌激强度加大时,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肌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