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息与通信]空时编码技术-03
空时编码技术 MIMO技术 为什么使用MIMO?无线通信的挑战 噪声 多径 衰落 需求 多媒体应用 ? 更高速率 数据通信 ? 高可靠性 解决方法: 传统方法 信道均衡 分集(时间、频率、空间接收分集) 新方法 发送分集 MIMO 空时编码 MIMO(1) 解决途径:对于某一给定的信道,信道容量是其传输速率的最大值。所以要得到较高的传输速率,要么采用有效的传输技术来逼近信道容量;要么采用有较高容量的信道。在无线衰落环境中,要在有限带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逼近信道容量有一定的难度,且单天线发送、单天线接收系统的信道容量本身也有限,所以要进行高速传输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后一种方案:MIMO,空间分集尚未充分利用 MIMO(2) 特点 利用空间复用技术提高频带利用率 利用空间分集技术提高传输可靠性 两者的折衷 空间分集技术 基本思路:将接收到的多径信号分离成不相关的(独立)多路信号,然后将这些信号的能量按一定规则合并起来,使接收的有用信号能量最大 空间分集:各天线的分隔距离大于相干距离 接收分集信号合并方式 信号合并方式 接收分集技术 接收端准确估计信道CSI 发送分集技术1 发送端已知信道CSI时,最大比 发送端未知信道CSI 无法最大比 延迟发送分集,最大比,接收分集类似 发送分集技术2 提出:移动终端的成本、规模以及功率等的限制 采用两副天线发送、一副天线接收,获得与一副天线发送、两副天线接收相同的分集收益(Alamouti,1998) 开环发送分集 闭环发送分集 接收分集和发送分集技术 分集阶数和分集增益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分集阶数(Order)指的是独立的衰落支路数。 假设发送符号具有单位平均能量,系统分集阶数为M;接收端已准确估计信道的衰落系数,且使用ML检测和MRC合并技术 影响分集增益的基本因素1 分集技术主要用于对抗衰落,对于不存在有明显衰落的信道,则不能获得显著的分集增益。 相关性:各信号副本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性越小,分集作用越明显。信号副本之间的互相关系数来描述相关性 不相关时,两分支MRC系统的容量在约75%的时间内已经好于单分支无衰落的情形。而且,性能的下降尤其对大相关系数敏感。 ?接近1时,相关性很强,此时信道容量在大约1.5%(MRC)的时间内会低于0.1C0。?0.4时可近似认为不相关。工程上?0.7即可。 影响分集增益的基本因素2 信号强度:各分集支路之间平均信号幅度的可比拟程度。假设两分支之间互不相关,其平均幅度必定不总是相等。基于此,引入表征两分支平均幅度之间关系的参数 两分支信号平均幅度差别越大,即参数越小,系统性能就越差。当两分支信号平均幅度相等,即时系统性能达到最优。 (MRC) 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 无线通信中,经常同时使用纠错编码和分集,高信噪比时的误符号率近似为 c为常数,与使用调制方式有关;?c表示编码增益,M表示分集增益(常等于分集阶数Advantage ?) 编码技术只能使误符号率曲线整体左移,而不会改变曲线的斜率; 分集技术可改变曲线的斜率,使得误符号率曲线随着M的增加下降更快。 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 MIMO系统模型 接收分集例子: TX1, RX 2 例:考察单天线发送,双天线接收系统。设发送天线到不同接收天线的信道独立。试与单发单收进行性能比较 (高斯复信道)。调制方式为QPSK。 接收分集例子( TX1, RX 2)性能比较 A Simple Transmit Diversity Techniqu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JOURNAL ON SELECT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VOL. 16, NO. 8, OCTOBER 1998 多天线信道容量 E. Telatar, “Capacity of multi-antenna Gaussian channels,” ATT Bell Laboratories, Tech. Rep. BL0 112 170-950 615-07TM, 1995 “Very Tight Capacity Bounds for MIMO-Correlated Rayleigh-Fading Channel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VOL. 4, NO. 2, MARCH 2005 MIMO系统的 信息论基础 nr :接收端天线数(Rx) ,nt:发射端天线数(Tx) 接收端能够准确估计信道参数 Rayleigh平坦慢衰落 只考虑空间分集 MIMO平均信道容量 MIMO容量(From literature) MIMO容量(仿真) 发送分集容量比较 试使用Monte-Carlo 方法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