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法务经理遭遇职业打假人-如何从容应对?.docx
当法务经理遭遇职业打假人,如何从容应对?在遭遇职业打假人时,是自认倒霉,还是奋起抗争,这是一个两难问题。职业打假人有着其天然的优势,但是法务经理也大有可为。从企业文化、企业合规、应对策略和方式等多方面找准着力点,自可有从容应对的底气,并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抗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某日,倒霉的杭州方林富炒货店迎来了两个男人,他们买了半斤糖炒栗子,随后索赔1000元,因为栗子包装纸袋写着“杭州最好的炒货店铺”;更倒霉的是,方老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种在他看起来有些无厘头的“敲诈”,后来就收到了西湖区市场监管理部门20万元的罚单。一个卖炒货的,为什么如此倒霉?我觉得他应该是遇到了职业打假人(以下简称“打假人”)。很多品牌公司,在遭遇打假人时,直接把这等棘手的事情丢给法务经理。是自认倒霉,还是奋起抗争,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本文将尝试讨论这个难题的应对之道,与君作茶盏交流。一、为什么斗不过职业打假人?打假人,很少是法律专业出身的。但是,为什么与法律专业人士交锋时,他们总能胜券在握,最终往往是斩获颇丰。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法宝。1、法律法规是“尚方宝剑”要是手里没有称手又有威慑性的武器,是不敢在江湖上嚣张的。无需费力,只要加入这个行业,打假人便有法律法规这柄“尚方宝剑”。众所周知,打假人常常用到的法律法规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以及《食品安全法》(其实,《广告法》有点偏门)。这些法律中的惩罚性赔偿以及行政处罚的规定是利器。但是,打假人赖以最终得逞的往往是有关产品质量、欺诈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地方性标准、部门规定和复函等,这些才是最终认定企业是否违法的的判定标准。举个例子,《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有关问题的复函》(卫办监督函〔2013〕36号)要求,“除了生产加工过程中已经挥发的水,白兰地等蒸馏酒及其配制酒生产加工过程中加入的水应当在配料表中标示”。谁喝过没有水的酒么?但是,就是这样规定的。2、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是“哥们”这事关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主要包括工商部门和质检部门、物价部门,多数情况下是工商)什么事?其实,他们是“恩怨哥们”。要说起“恩”,打假人绝对要跪地叩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以下主要讲三点:其一、国家和地方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都有奖励举报的规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搜一搜),此等奖励主要是根据行政处罚的罚没款金额一定比例予以发放(现在理解方林富炒货店为何被罚了吧)。事实上,举报奖励是打假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你也想去举报?不行,你还没有那个关系呢);其二、打假人常常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来威慑当事人,往往一句“你不赔是吧?那我就去工商举报你”就搞定了(谁不怕被罚20万啊?);其三、并非任何举报都会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最终处罚,或者行政奖励还不足以填饱胃口,这时的打假人还会走民事索赔。一旦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介入后,就会形成较为完整、详尽的行政调查证据,省却了打假人自行收证的繁琐和成本。既然有了上面的“恩”,又怎么会有“怨”呢?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人员都喜欢打假人(或者喜欢所有的打假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搞得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人员不堪其累。然而,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不如之其意,打假人往往会进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给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造成压力,逼迫其就范,以后自然就会配合的多了,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吧。在利益的交织和对抗的交错下,打假人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往往暧昧不清,经常好似一对打架又搞基的哥们。3、法院也是其谋财的“刀把子”法院普遍不太喜欢打假人,因为法官的审判任务很重,打假的诉讼案件既收不到多少诉讼费,还浪费不少的精力(尤其是产品质量判断标准方面的查明工作),一些法官还有一种被人利用着赚钱的感觉。但是,法院却经常不得不沦为打假人“赚钱”的工具。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和《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颁布后,最高院较为明确地表态,“知假买假”不影响主张消费者权利。此后,各地法院对于职业打假类的案件的判决基本趋于一致,不再严格区分普通消费者和打假人。当然,有观点认为此司法政策仅限于食品、药品、化妆品以及保健品的领域,司法实践中仍有理解上的差异。4、新闻媒体是其真正的“杀手锏”作为一个打假人,不会运用丰富的新闻媒体资源(包括自媒体),充其量只是装虎的小猫咪,因为新闻媒体才是其真正的“杀手锏”。真正的“不法商贩”并不怎么惧怕被曝光,反倒是众多优秀的品牌公司更加害怕负面消息。一味追逐眼球效应的新闻媒体、社会公众整体不信任感、网络传播的无界限和及时性等因素,导致越是优秀的企业,越是惧怕负面消息的出现。所以,一旦打假人祭出了新闻媒体,很多企业都会乖乖就范,毕竟相对于付给“某娘”的巨额封口费和事后的公关费而言,付点给打假人的那点钱,只是洒洒水啦。5、企业怕事息事的心态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