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药]六经辨证撷英 几个实用的治疗感冒方子
范中林六经辨证撷英
沈凌波
摘要:范中林是火神派著名的传人之一,辨证承袭张仲景六经辨证思维,善用附子等温热药起沉疴,扩展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可谓色彩斑斓。本文总结了范老临床上最具代表性的三经病病案经验,以飨同道。
关键词:范中林;六经辨证;麻黄剂;火神派
要了解“火神派”,就必读范中林先生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一书,其辨证全部以《伤寒论》六经为提纲,精妙准确,令人叹服,愈信长沙百世师。纵观收录的69个病案,太阴少阴病案竟然占了40例!其次为太阳病病案,合计共55张,占全部的79.71%。这和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有关,而范老辨证论治的特色也充分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另外,我个人认为,范老对于火神派学说最大的补充和发挥就在于大大扩充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代表方剂如太阳病的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半夏干姜散;阳明病的麻杏石甘汤;太阴病的甘草麻黄汤、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等,这些在后面都会逐一论述。
1??太阳病,邪之来路去路
不管是本经发病还是其他经发病时有这样的症状,则首先要考虑解表。无论外感、头痛、风湿、复视……只要病機是寒湿郁闭不得开泄,表现有恶寒、无汗、身体关节疼痛、脉浮紧,就应当首先用麻黄汤开泄之;甚至舌苔,见黄腻或白苔罩黄不燥者,皆是“陈寒郁滞已久之征”,此论真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麻黄汤中加半夏,范老大赞其可以“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气,痰厥及头疼,非此莫能治”[1]。表邪得散,再继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善后。
还有半夏干姜散加茯苓:治疗太阳眩晕证。现在治疗美尼埃氏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基本都用苓桂术甘汤,但范老又立温中止呕法,目标更加明确,即脾阳不振,而外又有寒邪闭阻太阳,故头胀痛眩晕而干呕(不用吴茱萸是因为不是痛在巅顶),首用半夏干姜散加味降逆化痰,合用小青龙散寒涤饮,继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温壮脾肾之阳。
范老将风湿都归于太阳门中,认为“《伤寒论》中论述杂病颇多,而风湿痹痛之阐述,又以《太阳篇》最详。……风寒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1]风邪不去,日久与湿邪合化,“变为风湿之邪,由表及里,留注肌腠,滞于下肢,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邪阻益甚,剧痛难忍”。所以治疗风湿选用桂枝汤通阳解肌,或桂枝附子汤温经逐邪,或甘草附子汤开闭止痛(生姜重用,30克以上),或桂枝芍药知母汤,或五苓散“逐内外水饮”,或当归四逆汤活血理气。总之,是方随证变,证重一层,用方亦重一层,条理分明,丝毫不差。
2??太阴病,勿忽视手肺经
一般论及太阴,多重视脾而忽视手太阴肺经。病案中有一例视岐病例,起病突然,患者视一为二,舌淡红苔白黄微腻稍紧密,白睛微现淡红血丝,其余尚可。范老据此认为此例“散精”与肝肾无关,而当责于肺。原因有三:“一、《审视瑶函》说:目‘中有神膏’。此神膏为肺阴所聚;前人或称为阴精所生之魄。……张景岳:‘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二、患者视物常见白色、白影,《医宗金鉴》曾指出:‘浅绿如白肺经发’,同时患者在白睛中现淡红血丝。……外感寒湿之邪入侵,每先犯肺,使治节失调,致令气血阻滞于目。再参之舌象:舌质淡红而润,苔白滑而腻兼淡黄色,标志寒湿较重,邪渐入里。再望舌苔紧密,更说明寒湿凝聚较深。寒湿之邪入侵人体,太阳首当其冲。三、足太阳膀胱之脉,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下脑后。”[1]故当首开太阳,用麻黄汤去桂枝加半夏,六剂中鹄,其辨证之神妙与鬼斧至于此。
太阴脾多见虚寒证,“脏有寒,当温之,宜理中四逆辈”,间以建中补之。范老认为,“脏有寒”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里寒证,二是指脾阳受戕,寒陷太阴。脾胃虚寒,除了常见的呃逆、喜温喜按、便溏、吐清涎等症外,还可以出现睑废,如重症肌无力。如果没有其他兼证,可以用附子理中之类。若兼夹水湿,当先开窍利水,“于寒湿中求之”,选择甘草麻黄汤,化湿而不伤元气。如内连少阴,当太少两解,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干姜,再用理中四逆收功。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金匮要略》,原方主治:“气分,心下坚……水饮欲作”。尤在泾注解为:“气分者,谓寒气乘于阳气之虚而病于气也”,“不直攻其气,而以辛甘温药行阳以化气”。[2]范老却用此方治疗虚劳、胸痹等病,认为总是真阳不足,寒湿之邪乘清阳之位,所以不必拘泥于“坚”与“盘”及水气之轻重,只要牢牢卧定外解太阳之邪、内温少阴之经即可;后期再用温补脾肾之品如理中、菟丝子、鹿角胶等。
3??少阴病,唯恐世人不识
麻附辛汤为太少两感的不二方,不论是外感还是杂病,只要藥證相符,皆可放胆用之。让人注意的是瘿症,认为“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不可一概泥于痰气郁结或火郁伤阴之常规。
为了让世人识得少阴真寒之象,范老不厌其烦地举了相当多的病例,如鼻衄、头痛、舌强、偏枯、喉痹等等,让人想起郑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中也不厌其烦地举了很多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