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如何搜集与使用论文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如何搜集与使用论文资料.ppt

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的发表过程 “一流的科研需要一流的学术信息” “科学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信息积累与交流的过程” 目录 亚里士多德写《形而上学》,要求从“形和术”升级到“学”, “从具体的经验抽象到一般原理”, “学”是最高境界。 将经验提升为知识,被称为做学术研究。光有经验,没有逻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火药,是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只知使用,不再追问为什么会爆炸,西方人追问了,就搞出了化学! 1883年8月15日,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48-1901)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做了题为“为纯科学呼吁”的演讲。 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是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然而,我们的国家也正处于同样的状况。 这是罗兰,一个美国人120多年前讲的话! 中国古代太看重实用性了! (Michael Faraday,1791~1867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一位政治家问法拉第,你的研究有什么用处,他回答说:我现在还不知道,但有一天你将从它们身上去抽税。 诺贝尔奖100多年来所表彰的成果,绝大部分属于基础研究。属于当时“没用的”或“同实际脱离”的研究。 上世纪二十年代,量子力学的建立引发后来一系列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从半导体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再到信息产业;从原子分子结构到凝聚态物理再到材料科学;从核物理到粒子物理再到核能、激光,这些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均以量子力学的发展为前提的。 当今70%使用的新技术应归功于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 温家宝在2008.10.31《Science》上发表文章说,“中国正在进行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基础科学领域和前沿技术的研究 。我们提倡在活跃的学术氛围下进行自由的讨论,鼓励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探索,并且宽容失败 ” 胡锦涛指出: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的战略意义和重大作用,在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但是,即使在大学或科研机构,甚至科研主管部门,关于基础研究“没用”或“同实际脱离”的声音仍不绝于耳。 当前我国科技界:学风浮躁、急功近利 后果:做短平快工作;不可能产生大师、大成果 中国的所有领域都需要一批学术大师,基础研究领域尤甚!中国缺优秀的工程师,但更缺学术人才!中国的工程技术教育走在科学教育之前,“摸石头过河”是很讲究实用的思想。“边建议、边施工、边报废”“拍脑袋、拍手掌、拍屁股”。左右世界的思想和理论在哪里? 巨人的影响(自然科学): 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玻尔、哥白尼、法拉第、伽利略、伦琴、巴斯德等等科学巨人,生命早已结束、身影已渐远去,但他们的理论和思想至今还在,而且未来也将影响着我们的思想、生活和社会。 目录 学术研究中论文写作的时间分配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需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计划思考占8%,实验研究占32%,书面总结占9%。由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科研人员花费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时间为全部科研时间的60%。 美国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某一方面的研究以前都有什么人用什么方法做过? 现在人们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什么最新进展和认识? 目前同一研究领域,不同的实验室是否用了不同的方法展开研究,哪种方法更合理? 通常只有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能说对课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要大量阅读前人的文献,没有前人成果做基础的夸夸其谈,只能显示其“无知”。世界很大,人很多,你思考的别人可能早思考过了,千万不要闭关自守。 歌德早就说过: 在任何一个方向上, 我们能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 前人都早已提出来过。 我们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哪怕只是一点点。要从小问题入手,先做透了,再慢慢往外扩展(或放松假设条件、或考虑更多的因素)。只要你确确实实解决了一个新问题,哪怕再小,学术界也要接受它,而重复别人的研究是不会留下痕迹的。 不要今天在这个领域工作,明天在那个领域工作,什么问题都敢发言。这样的人要么是天才,要么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