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雕版印刷书籍 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历来聚讼纷纭。张秀民先生的《中国印刷史》一书中列了七种观点。最早的是东汉说,最晚的是宋代说。学术界基本认可唐朝说。张秀民先生的唐初贞观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赞同。 雕版印刷的发明与我国古代的印章和捶拓石经的方法有关。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中发现了三方商代印玺。说明至迟在殷商时期已有治印技术。周代的青铜印、秦代的篆文印,都有印章实物出土,汉代印章技术很高,各字体印章盛行。至魏晋有了多字印。葛洪《抱朴子·内篇》提到一种“黄神越章之印”四寸见方。印文长达120字,钤印出来,简直就是一篇短文了。唐代以前,有过三次较著名的契刻石经。其一为东汉熹平石经。(175年)其二是魏正始石经,其三为后蜀广政石经。可惜这些石经今仅存。残破零块。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的是唐文宗“开成石经”(836-840年)这些刻在石上的经书成了文人们学习的范本,为了诵读方便,文人们发明了捶拓法。将印章的反文和石经的捶拓相结合就相当于雕版印术了。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1966年在朝鲜半岛东南庆州寺一座佛塔中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经文,据专家考定,它是我国唐代的雕版印品,其刊行时间约为公元704-751年间。尚能考知其出版时间为唐代的印刷品还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前后刻印的《陀罗尼经咒》,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刻印的历书;唐懿宗咸通六年9865年)前后刻印的《唐韵》、《玉篇》,咸通九年9868年)王介刻印的《金刚经》。(此经为敦粕残卷中的珍品,卷子用七张纸粘连而成。长约16尺,卷末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王介为二亲敬造普施”字一行。此经为英国人掠走,现藏英国。)等十余种。唐代刻书以蜀中为多,江苏、浙江次之,长安、洛阳也有。唐人刻书,主要印历书、佛经、韵书、隶书、宋书等。 五代时期,雕版内容扩大到儒家经典。宋以后,雕版印刷进入了鼎盛时期,官方私家和坊刻书都有。官方主要刻书机构是国子监,所刻书称为“监本”。较著名的坊刻主有临安陈起,建阳余氏等,当时的临安、建阳、成都、汴梁等都是刻书中心。 所刻书籍内容广,质量好,后人提到版本,往往推崇宋元旧刊就是这个道理。尽管活字印刷在宋代已经发明,但由于印出的书籍质量不如雕版印刷的书籍,因此,明、清时期,直到西方现代印刷方法传入我国之前,雕版印刷一直是我国印刷书籍的主要方式。它在我国书籍印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页。 书籍的装订形式: 纸被用作书写以后,特别是雕版印刷发明之后,书籍越来越多,如何装订成一本书也是人们不断追求,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长期的装订实践中,古代书工探索出了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书籍装订形式。下面作些简单介绍。 一、卷轴装: 其形式大致象卷席子一样将长幅字、画等卷起来,以便收藏。敦煌遗书三万余卷,大多是这种收藏形式,故又称作敦煌卷子,或简称卷子。早在以简册、缣帛为书写载体的时候就用这种装订形式。在纸出现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致从汉魏到隋唐、五代,卷轴装是纸书籍的主要装订形式。宋以后,其他装订形式渐渐取代了卷轴装,特别是线装形式出现后,卷轴装就更少了。但它一直没有消失,至今,有些书法、绘画、图纸仍然沿用这一装订形式。因此,它是书籍装订史上产生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书籍装订形式。简册卷子已无实物,缣帛卷曾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过。现在所得看到的实物主要是纸卷子。下面就以纸卷子为例细作介绍。它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卷、轴、襟、带、签。卷就是将若干张纸粘连成长幅纸(俗称长卷),短则数尺,长的可达几丈,并无定制;轴即是用一短本棒或竹棒做成,用以缠绕纸卷的“心子”。也叫“根”。考究一点的可用象牙、琉璃、玉柱为轴;襟也叫仓头。指卷子尾部再粘上一层厚纸或绢帛,卷上时恰好在外层,可以耐磨损而保护其中有字的卷子。 当今字画的“裱”即由此而来;带是襟端的丝带,用以最后捆扎书卷、签指系在轴头或襟端的用以书写书名的小牌子,有些卷子没有签。书卷卷起时都是从左往右卷,即从尾向前卷。书卷好,用丝带扎好后,插在书架上,随时取阅。有些爱惜书卷的文人又在书卷外套一绢袋,称“帙”。或一卷一袋,或数卷一袋。此时签便挂在“帙”的外面了。 二、旋风装: 一般认为旋风装出现于 唐代后期。现故宫博物院藏 有《唐写本王仁句刊谬补缺 切韵》一轴,据考证即为古 人多次著录的唐代著名抄书 手吴彩鸾所抄《唐韵》。欧阳修称它为“叶子”;宋人张邦基及清代钱曾称它为“旋风页”,元代王恽称它“龙鳞楷《韵》,……鳞次相积”,故有人又称旋风装为龙鳞装。从实物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