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2 (共65张PPT).ppt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2 (共65张PPT).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2 (共65张PPT)

①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③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4)固定句式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 (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 (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4、古今异义 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饥饿了。认真地推行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黎民: 然: 而: 王:wàng, 未之有也:句式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绸、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是不曾有的事。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绸衣了。畜养鸡、狗、猪,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的人家就可以不挨饥饿了。认真地推行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绸、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是不曾有的事。 第四段内容: 养民富民 教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阐述“王道之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谨庠序,申孝悌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翻译第五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食:第一个;第二个。 检: 涂: 殍: 发: 岁: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是: 异: 兵: 罪: 斯: 至: 焉: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刺人并且把人杀死,还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不归罪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第五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王无罪岁 错误态度 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 正确 态度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爱民 除暴政 对比 比喻 以民为本 保民、富民 养民、教民 一、(1)写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疑问。 二、(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文章思路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问题探究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 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