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_论文.docxVIP

试析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_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_论文.docx

试析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 论文关键词:玄学陶渊明田园诗诗歌风格 论文摘要: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玄学,是一种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都必须直接面对宇宙而存在,一个人就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主体。人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从自然中获得体悟以达到“神超形越”,这便是玄学家极力追求的精神境界。 一、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的发展 魏晋时期,学者们用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包括纬之学。东汉灭亡后,东汉末年已经形成的士族中的“名士”,为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把儒家的《易经》,道家的《老子》、《庄子》结合起来,统称“三玄”,作为这种思想学说的根据,而称为“玄学”。当时的玄学家大都是所谓的名士。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形成一时之风,在清淡之中,尽管也有人(如稽康等)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仍是维护儒家伦理观念的。 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魏正始间,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作《周易注》、《老子注》,提倡“贵无”,认为“有”(物质)生于“无”(精神)。在政治上提出以“无”为本,以“有”致用。以“无”为“自然”,以“有”为“名教”(伦理纲常),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用“援志人儒”的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后来,魏晋之际的向秀和晋朝的郭象注《庄子》,改为“有”是自然存在,“无不能生有”,因而提出“名教即自然”,封建秩序体现了天理的自然。而裴颇的《崇有论》,与“贵无”说相对立,肯定“有”是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基础,从而论证了“长幼之序”、“贵贱之级”的绝对必要。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张湛的《列子注》显然已受到佛学的影响;而佛学中的般若学大都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不久很快与玄学合流。后来佛学渐盛,玄学渐衰。玄学家在《周易》和《论语》的注释中,开始注重义理,而且博采众说,自出新意,改变了汉代只重章句、训话,严守师法、家法的常规,从而超过了汉代的经师,对后世注释经籍有一定的影响。 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归隐思想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名潜,字渊明,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为官。陶渊明实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但无疑是得阳(现江西九江)的望族。只是陶渊明年幼丧父,家境日渐败落,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陶渊明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后归隐,后又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义熙元年陶渊明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后来,虽然朝庭征召他为著作主部,也被他拒绝。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生性对政治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身为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想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蠢”(《杂志》五)可见他的胸怀和理想。由于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追求自由和隐逸,加之社会动乱,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断消减;另一方面,由于豪强军阀对政权的争夺而引起的血腥杀戮,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秉性淳厚的陶渊明难以忍受社会灾难,“爱丘山”的思想就一步步地滋长起来。“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君,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始作镇参军经曲阿》)充分表现了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则是一种归隐思想的写照。 三、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风格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辞赋、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诗歌,而在其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对陶明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两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论著作中,《文心雕龙》似乎没有提到,而在《诗品》中钟嵘给予很高的评价:“其源出于应壕,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思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旧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宗也。”元好问《论诗

文档评论(0)

czy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