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章学诚道论及其学风
(張勻翔)章學誠道論及其學風
章學誠道論及其學風
張勻翔
摘要
本文旨在論究章學誠道論思想,並將其道論思想與宋學朱陸、
乾嘉戴震進行對照,藉此得知章學誠對於各家論道以及成道方式的
看法,從而對其學風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章學誠談論的道為人文之
道,此人文之道不完全為六經所包括 ,人文之道隨著歷史漸形漸
著,具有能動性、變異性、發展性、客觀性與以時代性。章學誠認
為道不離器,求道必須從人倫日用著手。六經為古代政教典章的記
載,欲掌握六經乘載的道,必須透過考據的工作;不過,求道只憑
考據是不夠的,學者求道還需自立,面對考據的結果還要能夠別識
心裁,成一家之言。
關鍵詞:人倫日用、六經皆史、自立、考據、道、道問學
收稿:2015/04/13 接受刊登:2015/07/13
張勻翔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
助理教授。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Email: iiergon@
41
(張勻翔)章學誠道論及其學風
章學誠道論及其學風
張勻翔
前言
宋代儒者談論孔子之學常聚焦在性命之說。清代章學誠在《文
史通義‧原道上》1指出此等談論孔學的進路,是受到宰我、子貢以
及有子等三人的影響。宰我說孔子是「賢於堯、舜 」、子貢謂「生
民未有如夫子 」、有子以為相較於古代聖人,孔子為「出類拔萃」
等獨尊孔子的見解,皆根本上忽視孔子之學本於集大成之周公的事
2
實 。在章學誠的眼中,篤信三子之說的後世儒者在探究孔子思想的
1 【清】章學誠 :《文史通義》,上海 :上海世紀 ,2012 年 ,頁37 。
2 宰我、子貢以及有子三人推崇孔子的言論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的記載:「(孟
子)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
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
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之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世之
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 !
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岳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
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孟子對於
推崇孔子的程度 ,自不待言。然而,章學誠以為孔子固然為聖,但與周公不同,
孔子明立教之極,周公集治統之成。 《孟子‧萬章下》云:「孟子曰:『伯夷,
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
子之謂集大成。』」針對孟子有視孔子為集大成的言論,章學誠以為周公所以能
集大成,係因周公具有創法立制的權力,而孔子未有周公在政治上的權力,無法
集大成 ;孟子之所以說孔子集大成,實在針對孔子與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人進
42
(張勻翔)章學誠道論及其學風
理解活動中,自然是走向了偏途。章學誠以為周公與孔子二人皆具
聖德,二人同生於「法積道備」的時代,不過由於個人時運的關係,
因而周公與孔子二人之所以為聖的理由並不相同。章學誠認為孔子
因為身處於「法積道備」時代而述而不作。《文史通義‧原道上》
云:「孔子學而盡周公之道,斯一言也,足以蔽孔子之全體矣 。」
3周公既然集群聖之成,那麼孔子於周公之外,自無所學。章學誠以
「盡周公之道 」一言說孔子的評述有別於一般常見,反映出他對於
道以及成道方式的自身觀點。 《文史通義》〈原道〉上、中、下三
章為章學誠論道的主要篇章。本文在探究〈原道〉三章以及 《文史
通義》相關內容以論章學誠道論思想,並透過思想上的比較,發現
其與宋儒朱陸、乾嘉戴震的一致與差異 ,從而對其學風有更進一步
認識 。
壹、道的內涵與特微
關於學與道,《文史通義‧原學上》:「 《易》曰:『成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