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说文解字-南华大学文学系.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甲骨文说文解字-南华大学文学系

文 字 學 南華大學文學系 鄭 阿 財 形聲字的產生 形聲字的產生 形聲字:由形符和聲符組成 形聲字產生的途徑: 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 把表意字的字形的一部分改換成音符 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 改換形聲字偏旁 (一)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 彈 《說文解字》:“彈,行丸也。從弓單聲。” 昱 《說文解字》:“昱,日明也。从日立聲。” ?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说明 昱 甲骨文 从日,羽聲。 金文 另加“立”聲。 篆文 簡為从日、立聲。 (二)把表意字的字形的一部分改換成音符 融 融的甲骨文 的上面是三条虫,下面是土堆。 而金文的 讹化成 。 《说文解字》:“融,炊气上出也。从鬲,虫省声。” 朢 原本从臣(眼)从壬(人立在土堆上),是人站在土堆上舉目遠望之意。 後來在金文加了意符 (月),从月从臣从壬。 到了隸書, 將“臣” 改成“亡” 。 “亡”从意符“臣”變成了音符。 (三)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 1、為了明確本義而加意符 (1)新的後起字與初文分化成兩個字;兩者同時存在 (2)後起字跟初文沒有分化成兩個字 (3)偏旁重複現象 (4)加上兩次偏旁 (5)後起字未能取代初文 2、為了明確假借義而加意符 3、為了明確引申義而加意符 1、為了明確本義而加意符 (1) 新的後起字與初文分化成兩個字;兩者同時存在 例子(一):止 → 趾 《說文》:“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阯,故以止为足。” 本義:人的腳 加上“足”以明確本義 例子(二):其 → 箕 《说文》:“箕,簸也。从竹 甘,象形。 ,其下也。凡箕之属皆从箕…… (其),篆文箕。” 本義:簸箕;一種用竹篾編制的揚米去糠的器具 加上“ 竹 ”(竹)以明確本意 (2)後起字跟初文沒有分化成兩個字 例子(一):渊 《說文》:“渊,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謂 ,岸也。中,謂 ,象水貌。” 本義:川流衝擊的深潭 為了明確字義,加上了“ ”(水)旁 “ ”字如今已不再單用 僅在形聲字裡充當聲旁,如“棩”、“裫”、“婣”。 例子(二):肱 《說文》:“厷,臂上也。从又,从古文厷。厶,古文厷,象形。肱,左或从肉。” “ ”(手臂)之下加個半圓以強調臂上鼓起的肌肉 本義:由胳膊肘到肩的大臂 加上“ ”(肉)以明確本義 “厷”至今也不再單用 僅用作為聲旁,如“宏”、“雄”、“閎” (3)偏旁重複現象 “源”字: 字,像石穴中有水流出。 後來的篆文,把金文的“ ”寫成“ ”。 “原”字中的“小”早已有水之偏旁之意。 後加上的“ ”(水)之偏旁,重複了初文已有的偏旁之意。 (4)加上兩次偏旁 “网”(網)字: 《說文》:“网,庖犧氏所结繩?田?漁也。从冖。下象网交文。凡网之屬皆从网。 (罔),网或加亡。亡,声也。 (網),或从糸。以結繩為之也。” “网”是“網”的初文,先加“亡”聲為“罔”,又加“糸”旁為“網”。 金文“ ”字裡的“ ”,以及篆文“ ”字裡的“ ”,是“亡”字的初形。 篆文裡的“ ”則是“糸”偏旁。 (5)後起字未能取代初文 “薗”(園) “湶”(泉) 2、為了明確假借義而加意符 例子(二):(或)惑 《說文解字》: “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 本義:持兵器守衛國土 甲骨文 金文 说明 或 甲骨文 从口(城),从戈,表示以戈守衛城池。 金文 多加了一条标志范围的界线。 “或” 隨後被假借來表示迷惑。例: 《墨子·備蛾傳》:“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 《管子·四稱》:“擅創為令,迷或其君。” 為了明確假借義,於是加上了“心”意符,寫作“惑”。 例子(四):(養)癢 《說文解字》 :“養,供養也。” “養” 隨後被假借來表示“癢”字。例: 《荀子·榮辱》:“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 注:“養與癢同。” 為了明確假借義,於是加上了有疾病之意的“疒”偏旁,形成“癢”字。 3、為了明確引申義而加意符 例子(二):(栗)慄 “栗”本義:栗子 栗子的果實長滿尖刺,令人發怵→引申指“戰慄”、“發抖” 《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 為了明確引申義,於是加上了“心”意符,寫作“慄”。 甲骨文 金文 《說文解字》 栗 “栗,木也。从 木。其實下垂,故從 。” 例子(三):(昏)婚 本義:日低下西沉 因古代婚禮常在黃昏舉行→引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