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共享-焦虑症
一、焦虑症的病因 焦虑症与遗传 环境因素 易感素质 家系血缘亲属患病率15%高于居民5% 单卵双生同病率高于双卵双生(50%比2.5%) 发生与遗传素质及家庭环境影响较为密切。 父母亦常有焦虑状态或焦虑性格 焦虑症与性格 内向 自卑 羞怯 敏感 多疑 孤独 怯懦 生物化学及脑区分布 NE 5-HT 蓝斑核 背侧中缝核 内分泌 边缘系统 血中乳酸盐含量 大脑皮质 边缘叶缩胆囊肽β受体 神经生理(脑影象学和电生理) ①PET ②SPECT ③EEG ④心电频谱分析 神经生理(脑影象学和电生理) ⑤前额肌电活动、 收缩期血压、舒张期血压、心率、皮肤电阻反应 ⑥低频峰功率、低频峰与高频峰功率比值 ⑦心血管反应,血浆NE浓度、压力感受器调节功能——提示唤醒调节功能紊乱 “错误窒息警报”假说 窒息警报活动阈值低下 对CO2有异常的敏感度(乳酸钠-碳酸氢盐-碳酸—碱中毒或轻度呼吸性酸中毒——诱发惊恐发作) 焦虑症与躯体因素 内分泌系统 心血管和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免疫系统 神经系统胃肠道疾病 感染性疾病 其他混合性因素 肾炎、营养障碍、其他恶性肿瘤 焦虑症与药物 用药或撤药反应中可产生焦虑,主要有: 烟 草、可卡因、阿司匹林、抗高血压药、 酒 精、洋地黄、抗惊厥药、拟交感药物、 咖啡因、麻醉药、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 止痛剂、致幻剂、抗组胺剂、神经组滞剂、 抗生素、化疗药、类固醇药、抗胆碱能药、 抗炎药、抗帕金森病药、甲状腺素制剂等。 焦虑症与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冲突 超负荷工作 长期脑力劳动 人际关系紧张 应激理论 发生意外不幸、亲人病危、工作调动、人际关系紧张 个体素质 一贯胆小羞怯、缺乏自信或躯体情况不佳者,对心理社会应激的应对能力较差 刺激-反应的错误联结 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 格尔(Geer)对焦虑症的解释 1970年一项人体电击实验研究揭示个体因为挫折而感到完全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那么也就易患焦虑症 行为主义的观点 失败经验形成条件反射 观念与感觉之间可形成条件反射性联系。 巴甫洛夫的试验,他让狗努力分辨差异很小的声音或颜色,当它无法分辨时就对它施以惩罚。狗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久便极度地烦躁,甚至嘶咬实验设备。 学习理论 习得性行为—条件刺激泛化—焦虑—期待性紧张 焦虑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对可怕情境的条件反应 动物实验示,动物按压杠杆就会引起一次电击,动物产生紧张、害怕,按压杠杆成为电击的条件刺激,可引起动物产生焦虑—回避接触杠杆 人本主义观点 自我概念与自我期待之间的不一致引发 焦虑 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感到无所适从,采用不变应万变的方式,用僵死的教条封锁起来。 很少体会“此时此地”自己的真实能力与情感仅陷于过去的禁例痛苦与未来虚无缥缈期待 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意识的自主作用。 认知心理学 歪曲的认知过程或思维观念 研究发现,焦虑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事件解释成危机 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 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 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精神分析学派(1) 内心冲突;童年期心理体验被压抑在潜意识里 过去童年、少年或成年期未解决的冲突重现 冲突可有3个来源: 客体性焦虑 神经症性焦虑 道德性焦虑 精神分析学派(2) 内心世界,潜意识的作用。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遵循道德原则。自我处在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之间。 本我的冲动不仅与生理反应、生物本能相关联,而且与童年期所受的创伤不无关系 自我对本我的冲动产生神经过敏式的焦虑 对生活中的问题产生现实的焦虑,主要表现在柴米油盐、婚姻家庭、事业等生活问题上 对超我的规范则产生道德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对所犯过错或事业受挫的自怨自艾上。 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克伦·霍妮认为:焦虑可起因于任何事件或客观环境 若儿童所从事的事被中断,或安全受威胁,产生焦虑 处在不友善的世界中,孤立无援焦虑会使儿童发展各种各样的策略来对付自己焦虑感:合理化或否认;使用镇静剂和酒精来麻痹自己;回避;发展成神经症。 不同的生活事件可引起不同个体不同程度的精神应激,社会阶层、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等等变量,也是促发焦虑症的原因。 Bowlby的依恋理论 Bowlby同样着重人际关系,而非本能冲动。 焦虑被看成个体对于与照顾者分离或将要分离的天生的基本反应。假设存在一种原发性依恋关系,它的特征寻求亲近的行为。(分离性焦虑) 依恋的结果是安全的基本环境。当一个婴儿感到自己安全地靠近和身体上接近依恋对象时,他会有安全感,也会进行探索性行为。 依恋动力学是心身健康的基础,它能保护儿童,并且贯穿个体的一生,影响成年后的心理社会关系。 二、焦虑障碍的临床特征 焦虑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既可涉及将来也可只涉及现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