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山东济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山东济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总 体 规 划(修订)
二○一五年十月十日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提要 1
一、园区名称 1
二、园区建设地点 1
三、园区建设思路 1
四、园区布局 2
1. 核心区布局 2
2. 示范区布局 3
3. 辐射区 3
五、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3
1. 管理体制 3
2. 运行机制 3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
第二章 园区概况 4
一、建设条件 4
(一)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立体交通发达便捷 4
(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禀赋优越 4
(三)社会经济发达,位于全国前列 6
二、农业农村发展概况 6
(一)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6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7
(三)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深化 7
(四)科教支撑兴农成效明显 8
(五)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8
三、发展基础 9
(一)园区发展基础扎实 9
(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小麦和玉米等种质资源丰富 10
(三)金乡大蒜、微山水产名扬全国 10
(四)食用菌、花生、甘薯产业异军突起 11
(五)菱花集团创新循环经济模式,五征山拖、大丰机械提升物质装备水平 12
四、存在问题及面临挑战 13
(一)分散经营问题突出,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13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品牌意识不够,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13
(三)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13
(四)创新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14
第三章 园区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15
一、建设背景 15
(一)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15
(二)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16
(三)济宁市政府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16
二、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必要性 17
(一)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 17
(二)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17
(三)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17
(四)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18
(五)有利于解决当地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18
第四章 园区建设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20
一、指导思想 20
二、基本原则 20
(一)坚持高端优质、高产高效原则 20
(二)坚持科技创新、创业引领原则 21
(三)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 21
(四)坚持总体规划、逐步推进原则 21
三、发展定位 22
四、发展目标 22
(一)总体目标 22
(二)具体目标 23
第五章 园区重点产业规划 26
一、产业规划 26
二、建设重点 26
(一)生物技术转化应用产业 26
(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27
(三)农机装备制造产业 27
(四)苗木繁育产业 27
三、规划发展目标 28
第六章 园区布局与分区 30
一、核心区 30
(一)功能定位 30
(二)布局 30
二、示范区 31
(一)功能定位 31
(二)布局 31
三、辐射区 32
第七章 园区重点建设内容 33
一、核心区建设 33
(一)核心区建设重点内容 33
(二)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 39
1.核心区重大基础设施 33
(1)给水 39
(2)排水 39
(3)热电联供 40
(4)环卫 40
2.核心区绿地建设 35
3.核心区防灾 36
(1)防洪 42
(2)消防 42
(3)抗震防灾 43
4.核心区环境保护 37
(1)水源保护 43
(2)大气保护 44
(3)防止噪声污染 44
(4)加强废弃物处置和循环利用 44
二、示范区建设 44
第八章 园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47
一、管理体制 47
(一)园区工作领导小组 47
(二)园区管理委员会 47
(三)园区专家委员会 48
(四)投资管理公司 48
二、运行机制 48
(一)园区投入机制 48
(二)园区运营机制 49
(三)科技创新机制 49
(四)科技创业服务机制 49
(五)产业集中示范机制 49
第九章 园区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51
一、建设期投资估算 51
二、资金筹措 56
三、效益分析 56
(一)经济效益分析 57
(二)社会效益分析 57
(三)生态效益分析 58
第十章 园区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 59
一、政策保障体系 59
(一)财政扶持政策 59
(二)税收优惠政策 59
(三)土地流转政策 60
二、投入保障体系 60
(一)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 60
(二)鼓励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61
三、人才保障体系 61
(一)建立人才引进和稳定机制 61
(二)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62
四、科技保障体系 62
(一)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 62
(二)保障科技经费 63
(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