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杨式太极拳述真》圈阅.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汪永泉杨式太极拳述真》圈阅

魏树人 齐一整理 第一章 杨式太极拳的要领 第一节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一、总则 杨式太极练拳时,要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松,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内气往下松沉时,必须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着力,小腹须始终松软地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要做到松而不懈。提起精神才能肢体灵活,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稳,首先要心绪稳定,防止精神散乱。无论是练拳和揉手都不能紧张和用力。当然,稳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要努力保持平衡稳定,并使姿势与内气的运用得心应手,这样才有益于养生和技击。 慢,就是运身缓慢。在练拳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而畅通无阻。随着动作的节奏,有规律地调节呼吸。同时,仔细地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 匀,就是动态均匀。无论动作、姿势、呼吸都要求均匀。在均匀的动态中体现松、稳、慢的特点。练拳一势接一势,要连绵不断。所谓“运劲如抽丝”,即不能时快时慢。同样,匀也不是被动,每一势都要从起点经过运行到达终点,然后开始变换到新势,在这里体现着连续性和节奏性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姿势的匀称。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可以加深内功的锻炼,探索松、散、通、空的奥秘,这是练就太极拳功夫的必由之路。在运用内气使全身放松时,可以想象内气通过小腹丹田,经两腿内微前侧下行,过内踝到达足心涌泉穴,再由外踝向两腿外侧上引至两胯,并且以意导气,向四周散出去,想象其形成一个直径约一米左右的气圈,胯在气圈之中。 “散”的过程可以比喻为石头投人水中形成的波纹逐渐散开(荡漾)。运用这种想象之功,可以把内气散发出去。要做到散,就必须使内气遍及全身,畅通无阻,毫不停滞。在练拳的经验中,做到了开胸张肘,才能产生气通的效果。做到了通,才有可能达到“全体透空”的最高境界。所以,松、散、通、空无论对于养生或技击都很重要。 二、身形 对头部的要求,按老拳谱的提法是“虚灵顶劲”。对此有人做过通俗的解释叫做“顶头悬”,这些说法无非是表明头顶要正直,意念向上虚空,和全身一样自然地保持中正安舒。这种姿势和动作主要是体现提起精神,防止萎靡不振。这样才能使大脑中枢神经指挥练拳的全部活动。头部达到要求的具体表现是,下颊微收,颈项和衣领的后部微贴。 胸和背是前后对应的部位。老拳谱上有“含胸拔背”之说,理应提为“开胸和阔背”,使胸背在意气内含的前提下开阔舒展。(胸出而闭) 脊椎至尾间要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是体现“中正安舒”的重点。脊椎关节放松以及尾间向下垂悬的基本功练习,对于养生架子的运气、技击架子的发劲都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肩肘为上臂的两端,老拳谱上有“沉肩坠肘”之说。应该注意“松肩张肘”,使肩肘在意气下沉的基础上松张自如,并在意想中形成一个与两肩相平的气圈。这样练拳才能感到圆活,不致因拘束而别扭,在技击中也才能够灵敏多变,成为肘部配合手势进行攻防的后援。 腕手相连,老拳谱上以“坐腕”表示基本手势。应注意“鼓腕”。鼓起腕子使手势松软平直,有助于内劲由中指根发出和便于变换手势手法。手心中好象老是擎着一个圆活的小气球。无论在什么动作中用拳都不能死死握紧,手心应保留一定的松动余地。在做“单鞭”势的勾手时,手也不能过分弯曲,五指尖要自然下垂,让内劲通过手背由中指根发出。 腰胯相通,老拳谱有“松腰松胯”之说。腰是全身动作的中轴,胯随腰转。放松腰胯是使全身动作灵活的关键,要在腰的周围形成一个气圈。 踝和足是人体的基底,支撑着全身的重量。老拳谱用“十趾抓地”表示双足在练拳时的一种状态。但是这仅仅是指发力的一瞬间而言的。平时练拳时,应该脚踏实地,以意使两足的涌泉穴与地吻接,足跟与足掌要自然地与地面接触。双足在运动中同样需要松活。练拳时应意在足心。 人体的上肢和下肢是对应的,老拳谱有“外三合”之说,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意思是说运动中的上肢和下肢,尤其是相互对应的关节要互相配合和呼应。根据实践经验,在肩圈、腰圈、胯圈之间要以腰圈为主,上下相随,灵活运转。“外三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外部活动的相互配合,而要不断体会它是用意念来接通有关部位。想象把肩圈接于腰圈之上,将胯圈接于腰圈之下。在练拳时,用意念把肘和腰虚接起来,膝则随腰圈转动,形成肘与膝的相互照应和配合;用意念使肩沉在腰圈上,胯也是随腰圈转动,形成肩与胯的相互照应和配合。通过这些关节的活动把手足带动起来,形成手与足的配合,这样,从整体活动看来就是“外三合”。 三、内功 前面讲过的“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三合等,它们的意义、道理与这里要讲的“内功”是一致的。“神与意合,意与气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