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高考研讨会精品课件:备考2012后期复习着力关注的几个问题 (历史).ppt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夫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既无专制之君,亦无民选之总统。国界既破,则无政府之可言,人民皆自由平等,更无官职之任。……”“三年怀抱,二十年教养,均由公共之人本院、肓婴院、兹幼院、小学、中学、大学院,以教之养之,则其于父母无恩,孝道可废。及其老也,又有公共之养老院;疾病则有公共之医院;考终则则有公共之考终院,则于子无靠,慈义可废。”“既无家室,负担益轻,则其私产自无所用之,亦不必藏之于己也。如此则私产制度废。” ——康有为《大同书》 (1)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主张,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 天下为公;人民自由平等;公共机构解决民生;废私产制度。 废孝慈义等。 材料三 孙中山的一段描述:“将来倘能成立新国家,另有新组织,则必不似旧世界之痛苦。预料此次革命成功之后,将我祖宗数千年遗留之宝藏,次第开发,所有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国家皆有一定之经营,为公众谋幸福。至于此时,幼者有所教,壮者有所用,老者有所养,……造成庄严华丽之新中华民国,且将驾乎欧美而上之。” (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政治理想。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他们的共同目标。 (1)天下为公;人民自由平等;公共机构解决民生;废私产制度。 废孝慈义等。 (2)国民幸福;国家强大。 (3)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关注民生。 (四)把握跨度与深度,形成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大的时代背景(全球史观)中理解阶段特征”;“宏观层面上掌控该阶段的主题或主流(文明史观)”;“多角度理解历史影响”。从变迁的“时代”潮流中去领悟历史事件演变的必然性,立足该阶段的主要事件,从全球化和文明化的角度,概要掌握阶段特征。概要掌握关键语句、词汇) 如制度多元化,中外的文明,文化、政治、经济文明等表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4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8分) (1)血缘(2分) (2)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4分) (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8分)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计算机等级考试 综合介绍.ppt
- 【预算管理精品】4关于最佳资本预算介绍.ppt
- 2012届高考复习政治课件(人教版湖南用)必修1 第3单元 第7课 第2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ppt
- 中外酒店工程 管理的差距[管理资料].ppt
- 德化丁溪小学.ppt
- Coulomb blockade of tunneling into a Charge-Density Wave …隧道为电荷密度波库仑阻塞….ppt
- 嵌入式系统6131370114.ppt
- Trees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树-宾夕法尼亚大学.ppt
- 公关促销策略【企业营销策划经典】.ppt
- 第一章《市场营销学》讲义2.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