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关系的弱势及其转化quot;关系quot;的一种文化阐释路径.pdfVIP

弱关系的弱势及其转化quot;关系quot;的一种文化阐释路径.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 弱关系的弱势及其转化 2007·4 Society 第27卷 “关系”的一种文化阐释路径 李林艳 摘 要i本文试图对“关系”的文化特质加以探讨。作者首先梳理了学界有关 “关系”的文化论题、结构论题和工具论题,并阐明了重拾文化论题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有必要突破以往过于倚重中国社会本土概念的文化 阐释方法,寻求更具有普遍意含的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工具来界说和分析中国 社会的“关系”现象。作为一种初步尝试,作者提出,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弱关 系概念对于认识中国社会的“关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作者看来,在中国社 会,“关系”是与家族(或家族)内部关系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关系形式,前者以 弱关系为特征,后者以强关系为特征,两者在满足的功能、成员的可供选择 性、规范性和社会分层效应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作者认为,“关 系”实际上是指导社会成员处理某些家庭外部社会关系的行动模板。作者还 提出,中国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弱关系文化.而且由于它善于促成弱关系向 强关系的方向转化,善于从弱关系的动员中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因而深 刻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形态。 关键词:关系 弱关系 弱关系文化 社会学界关注“关系”已有很长时间,亦取得了诸多成果。如何适 时地给予总结,以鉴往开来,并为分析“关系”在当前及未来中国社会中 的命运提供适当的概念框架,是构思和撰写本文的主要动机。在总结 “关系”研究的三种论题的基础上,本文指出了重回文化论题的必要性, 并从社会网络理论中有关“弱关系”的命题人手,尝试对中国社会的“关 系”文化作出阐释。 一、“关系的三种论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但凡论及“关系”,皆需就以下辩题作出取舍: “关系”主要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特定社会结构的产物,抑或是一种策 李林艳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 · · 175 社会·2007·4 略性工具行为?根据对“关系”这三个侧面的不同强调,我们基本上可4 以把已有的“关系”文献归人三个相互竞争的论题当中:文化论题、结构 论题和工具论题。其中文化论题强调“关系”是中国独特文化的体现, 不独社会结构受到“关系”文化的塑造,个体的日常实践也受到“关系” 图式的引导,因此“关系”文化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景观;结构论题认 为“关系”依随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关系”实践是特定社会结构形态的 衍生物,而不是一种由文化所引导乃至决定的行为方式,因此,有关“关 系”的解释必须到相应的社会结构中去寻找;工具论题则主张“关系” 是增进个人利益的实用性手段,作为一种策略性行动,“关系”既非文化 所决定,也非由社会结构所引起,它最终受到个体利益的驱动。 (一)文化论题 从时间顺序上看,文化论题是出现最早的一种“关系”理解方案。 “关系”的文化论者把“关系”视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独特的规范性秩序, 井着重从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的角度对“关系”作种种诠释。不仅如 此,这一论题还力图表明,中国有着与其他社会不同的社会关系逻辑和 社会生活的构成方式,从而把“关系”提升到一种根植于文化的社会本 会。具体来说,在文化论者关于“关系”的论述当中,隐含着一种将其视 为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根基的思想。对这些作者来说,“关系” 当了中国社会特有的组织原则(or羽aaizing 种语言,这些组织原则提供了社会行为的结构框架。 文化论者认为,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由于在价值判断上把软性 的关系的和谐置于硬性的制度框架的完善之上,儒家学说使中国社会 朝着与西方不同的方向演进。儒家为中华文明所奠定的这一基调,确 立了关系之于中国社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