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敏 彭南生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章节 1-5小节.ppt
五、怎么看待不败而败的中法之战 船头清军弃城而走,东线桂军失去船头、郎甲战略要点后,清军原定规复北宁、河内的反击计划受挫。云贵总督岑毓英率领的西线滇军,为了夺回战略要地宣光,进行了长达73天的战斗,伤亡近4000人而未能得手。以后东线桂军又丢失谅山,潘鼎新保命逃生,被清廷革职拿问 2、越南战场如此,海防情况怎样呢?先说台湾,刘铭传虽然取得沪尾大捷,但基隆仍在敌手,清军无力夺回。法军远东舰队在孤拔指挥下,从光绪十年九月初(1884年10月20日)起,对台湾实行封锁,并于十一年二月攻占澎湖;再说东南沿海,法军在镇海失利后,并未停止对长江口、甬江口的巡逻游弋,不准船只运粮通航,企图切断中国南粮北运航道。当时,福建水师已全军覆灭,北洋水师尚未成军,对法国侵略军的舰队横行东海、胡作非为,只有干瞪眼,徒叹奈何。 综合陆、海两线实际,不能不说慈禧的乘胜即收,确实是一项有利有理有节的决定。她在由军机处发寄两广总督张之洞的电旨中说:“现在桂(军)甫复谅(山),法即据澎(湖),冯(子材)、王(德榜)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亦无把握;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这些出自实情的话语,说明她及时把握战机、以战促和,顾及全局的隐衷。 原因:军队战斗力差、各部配合不力、部分将领贪生怕死、朝廷态度摇摆不定 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 主要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有续辑)。中、日文献极多,难以列举。 主要成果:戚其章的著作。新近的成果:戚其章、王如绘主编: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人民出版社1995,姜鸣著《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增订版 一、战前中、日、朝关系 (一)、中朝关系 朝鲜国王虽受中国册封,“然而内政及和战问题,悉听其自为,中国向不干预。”1882年5月朝鲜政府照会美国,说明“朝鲜素为中国属邦,而内治外交向来均由大朝鲜国君主自主。” (二)、日本的征韩论 1、1868明治维新,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 2、改革派要人吉田松荫《幽囚录》节选P50;福泽谕吉;山县有朋。日本明治天皇宣称要“开拓万里波涛”、“扬国威于四方”。。“大陆政策”。“征韩论”。 1876年的《江华条约》日本获得了港口、免税贸易、租地建屋特权 (三)、壬午兵变和甲申事变( 1882、1884 ) 朝鲜国王李熙。生父大院君李昰(shi)应,闵妃当政(李熙的妻子)。壬午兵变,又称壬午军乱、壬午事变、汉城士兵起义,是1882年7月23日(农历壬午年六月初九日)朝鲜发生的一次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的武装暴动。朝鲜王朝京军武卫营和壮御营的士兵因为一年多未领到军饷以及对由日本人训练的新式军队别技军的反感,而于1882年7月聚众哗变。大量汉城市民加入了起义队伍。起义士兵和市民焚毁日本公使馆,杀死几个民愤极大的大臣和一些日本人,并且攻入王宫,推翻了闵妃外戚集团的统治,推戴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执政。这次兵变引发了中国和日本同时出兵干涉,中日妥协,大院君等势力很快被中国清朝的军队镇压 (五)、东学党起义和中日出兵(1894) 1、甲午农民战争是指公元1894年(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在朝鲜境内爆发的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对朝鲜王朝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侵略的农民起义。由于这次起义是打着东学道的旗号,并以东学道徒为核心,而统治阶级多称呼其为“东学党”,因而历史上又称之为东学党起义。甲午农民战争是朝鲜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时,它直接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因而也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农民战争持续了10个月,最终在朝鲜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以失败告终。提出“弗杀人,弗伤物”、“忠孝双全,济世安民”、“逐灭倭夷,澄清圣道”、“驱兵入京,尽灭权贵”等四大纲领,还在檄文中表示要“拯百姓于涂炭,奠国基于磐石;内斩贪虐之官吏,外逐横暴之强敌”,史称“白山倡义”。 “尽灭权贵”、“驱逐倭夷” 。 2、朝鲜向清朝求援。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总兵聂士成率兵1500人赴朝鲜。日本以保护侨民为由,派一个混成旅团7000人入朝,后增至一万余人。 日军已经进入汉城,清军驻扎在汉城以南的牙山。 二、战前的外交 (一)、中日关于撤兵的谈判 清政府为避免中日战端,提出二国同时撤兵。日本向中国提出“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拒绝退兵。 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认为,“中国的要求仅在于维持现状”,而日本“作战唯一合理的原因就是中国拒绝同它合作,以各种改革强加于朝鲜政府”。 (二)列强调停幻想的破灭 俄国,英国 1894年7月16日,日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