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 医学道德产生与历史相关发展.ppt
第二讲 医学道德产生与历史发展 ;案例:
据晋代医学家葛洪所著《神仙传》记载:三国时代,江西名医董奉,不但精于医术,而且品行高尚。他隐居庐山,每日给人治病,从不索取报酬,病人痊愈后,凡来感谢者,病轻的使其种杏树一棵,病重的使其种杏树五棵,不到十年,董家周围的杏树蔚然成林。杏子成熟后,董奉把杏子换成粮食,专门去接济贫苦百姓和那些出门在外而经济发生困难的人们,每年都有两万多人得到他的帮助。这就是流芳千古的 “杏林佳话”。后人便常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表达对医生的感激和敬意。在中国民间“杏林”也就成为医务界的代称。
?
;第一节 中国医学道德的产生 与历史发展;(二)形成时期
奴隶社会末期至西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进一步繁荣,各种学术观念层出不穷,我国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期。当时的思想家们侧重于人性、自然方面的探讨,为医学道德思想注入了活力,尤以儒家、道家、墨家的影响最巨。
体现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主要是孔子的仁学思想,“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仁”是自我修养过程,医术是“仁术”,“济世活人”是行医的宗旨,“普救含灵之苦”是医学的目的。儒家称医术为“仁术”,“医乃仁术”即医学是一门“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科学技术,不仅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反映了医学的社会职能和医生的职业道德特点。
《黄帝内经》产生于战国,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其中载有许多医德方面的论述。《内经》在“疏五过论”、“征四失论”和“师传篇”等文中对医德作了专门的论述。如 “疏五过论”结合整体观念的要求,论述了诊治疾病五种过错的原因,指出这些过错中,尤以对忽视情志变化的情况更应警戒。《素问·金匮真言论》对医科学生和学徒的挑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总之,《内经》关于医德的论述,总结了西汉以前的医德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发展时期
我国进入封建社会后,“三纲五常”的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的伦理观念,新思想、新技术常常被反对和禁锢。医学被称为“方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医生在社会上的地位比较低下。即便如此,医学的发展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个时期的医学家不论是从自身的实践,还是从理论上都说明了医学道德对医学的重要性,促进了我国传统医德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东汉名医张仲景(公元150~219年),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序言就是一篇具有很高价值的医德文献。序言对医学的性质、宗旨、医学道德、医学的发展都做了精辟的论述,他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指出要具有“精究方术”与“爱人知人”的精神,反对那种“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的居世之士,“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至哉”。张仲景还指出:应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临床实践的方法,继承发扬前人的医学成就,以推动医学的发展。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是隋、唐时期的名医,堪称我国传统医德的集大成者。孙思邈撰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就是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意义而命名的。该书共30卷,232门,合方论5300首。开卷序例论的《大医习业论》和《大医精诚论》,主张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的精神。所谓“精”就是要具有精湛的医术,所谓“诚”就是指医生应具备高尚的医德,明确指出学习医学的人首先要具有仁爱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要廉洁正直,不得追求名利,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认真负责,不得浮夸自吹,诋毁别人等。只有具备“精”和“诚”的医家才是“大医”,即高尚而优秀的医家。;(四)相对完善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人们在同疾病斗争中,客观上推动着医学科技水平的进步,同时也在医药实践中丰富了医学道德思想。宋代张杲所著《医说》中有“医以救人为心”篇;无名氏的《小儿卫生总微方论》中的“医工论”,认为医工应当“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明代陈实功(公元1555~1636年)在《外科正宗》中对我国古代医德做了系统总结,他概括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首先应戒贫富不等;为妇女看病应有侍者在旁;不可诋毁同道;不可离家游玩;对娼妓等应视为良家子女,不可不尊等。“十要”中“一要”是“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该篇被美国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列为世界古典医药道德文献之一。清代喻昌(公元1585~1664年)在《医门法律》一书中丰富和完善了传统医德评价理论,确立了医德评价的客观标准。夏鼎在《幼科铁镜》中的“十三不可学”篇中指出十三种有道德素质缺陷之人不应学医。
在宋元明清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受人爱戴、道德高尚的医学家,如被誉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