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集成声卡真的很差亲测集成声卡 PK 主流随身听
集成声卡真的很差?亲测集成声卡 PK 主流随身听提到集成声卡,恐怕多数朋友对其的印象是比较差的,诸如音质不佳、底噪明显等等缺点可以说出来一大堆,即便是与小小的随身听相比,可能也会有不少朋友认为集成声卡都是有所不如的。 那么集成声卡真的这么差吗?笔者认为未必,因为集成声卡是个很笼统的总称,集成声卡和集成声卡也有档次、好坏之分,就像随身听一样,有几十元的山寨MP3,也有像卖一万多的顶级播放器,它们的音质差距无疑是非常巨大的,而集成声卡也是如此。不过集成声卡的初衷就是低成本,所以价格上差距没有那么巨大,但音质上的差别肯定是有的,但最好的与最坏的差别究竟有多大却很难说清,在买电脑的时候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在意集成声卡效果如何,很多时候都是碰运气。但如果稍微在意一下的话,也会发现集成声卡也有档次之分,有些是入门型号,有些是高端型号,还有些集成的是独立声卡芯片。在下面笔者也随想随谈,来说说集成声卡的历史,以及主流的集成声卡与随身听的音质PK。 集成声卡的前生今世 ISA声卡创新 AWE64 Gold,看起来元件很多很复杂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刚刚接触并使用个人电脑的时候,多媒体电脑的概念刚刚盛行起来(再往前似乎都是靠机箱里那个单音的鸣声器),带MMX多媒体指令集的Intel奔腾处理器、带3D加速的显卡、声霸卡成为潮流,成为组装电脑必不可少的几大件。在当时声卡只有独立的,还没有集成这个概念,入门级的虽然不算贵,但怎么也要一二百元元的样子,不过这在当年多媒体电脑的配件里属于非常便宜的零件(即便不考虑RMB贬值与电子产品价格下滑等问题,现在一二百元的声卡成本反而变得很奢侈),那时候恐怕也没人奢求什么音质,只要能看电影、玩游戏出个声音就很令人感动了,就像曾经的手机能有个32和弦、64和弦就很牛了。 PCI声卡相对于老ISA声卡的集成度更高 经典的创新SB Live!系列声卡 再往后一段时间里声卡的发展很迅速,8bit的ISA声卡迅速被淘汰,PCI总线、16bit/44.1KHz CD级音质以及多声道声卡成为了主流,当时虽然也还有YAMAHA 724这样的百元级入门声卡,但是人们也开始对音质有了一定追求,创新的声卡也开始一枝独秀,称霸中高端声卡市场,记得当年如果好意思说自己是个有点追求的DIYer,怎么着也要来个400多元的创新SB Live!数码版。而在音箱方面,相比现在主流的2.0、2.1音箱,那个时候反而4.1、5.1等多声道环绕音箱更为流行,例如创新PC WORK 4.1等多声道环绕音箱一度成为多媒体电脑的标配。 大家知道,家用电脑的价格是趋势是价格越来越便宜的,而在90年代前中期,即便是低配的电脑可能都要万八千的,而现在三千左右都能装一台用起来不错的电脑。所以随着其他电脑配件的价格逐渐下降,好几百元的独立声卡就越发显得昂贵,所以出于降低成本的需求,集成声卡孕育而生,并慢慢的被接受与得到普及。 AC’97声卡Realtek ALC650 集成声卡的概念,就不得不与AC’97扯上关系了,就是曾经被玩家所唾弃的“软声卡”的东西,也是最早的集成声卡。从资料看AC’97只是一种提高集成度的音频标准,比如把DAC、ADC等功能都集成在一颗芯片中,但AC’97并不是指集成声卡,很多的独立声卡同样符合AC’97标准,所以AC’97不一定是集成软声卡,也可能是硬声卡,可能是独立声卡,但是主板集成的软声卡确实又AC’97开始的。 AC’97集成声卡的输出口比较简单 AC’97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将数字与模拟部分分离开,也就是将Digital Codec数字处理芯片(可以理解为主控)与A/D转换模块分离开。而所谓的软声卡,就是将数字处理的功能交给CPU来完成,而只具备DAC、ADC与模拟输入输出部分的硬件电路,但是现在的眼光看,这其实也算是硬件声卡。 早期CPU的音频处理能力并不及高端独立声卡出色 虽然AC’97标准出现的比较早(1997年前后),但是真正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应该是2000年左右以集成声卡的姿态出现的,所以AC’97几乎成了集成声卡的代名词,并且最早期的AC97集成声卡基本都是所谓的“软声卡”,也就是本来应该是声卡承担的数字处理部分功能(不包括DAC与ADC部分),交给了CPU,通过软件方式去实现了,它的音质效果好坏先不说,至少在那个CPU性能还不够强的时代,AC’97软声卡会占用CPU的资源,降低系统性能,这也是当时被众多DIYer吐槽的主要原因,况且以当时奔腾3处理器那个水平的性能即便是卯足了劲,应付高品质、多声道的声音处理还有些勉强。记得当年高端声卡创新SB Audigy(具体是Audigy几代忘记了),它的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