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骑桶者正式上课用.ppt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 表现主义 《变形记》 意识流小说 《墙上的斑点》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 魔幻现实主义 《百年孤独》 十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人生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背景·情节 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情节:一个穷得连煤都买不起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1、老板和老板娘究竟有没有听到“我”的乞求声?(开放性问题) (1)听到了,当作没有听到,被拒绝,被“扇走” (2)没有听到,文中三次强调没有听到,“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 没有真正接触 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人与人之间 缺乏关爱、缺乏沟通 2.小说行将结束时,老板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老板娘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我”是骑着木桶去的,人在空中; ②“我”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 ③“我”的畏惧心理使“我”的话与教堂尖塔上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让人产生了错觉。 效果:把借煤这个现实的问题虚化了,让人置身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增强了小说的虚幻色彩,暗示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 从文中找出必须骑着桶去赊煤的依据 二、体会“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1.讨论:拎着木桶/骑着木桶去讨煤? 拎着木桶走着去的, 骑着木桶飞着去的, 2、‘“拎着木桶”与“骑着木桶”去讨煤’,二者的主旨和艺术效果什么不同? “控诉型”小说: 怜悯 谴责 (内涵单一)(气氛会偏沉重) (形象类型化) (想像空间会缩小) 用“轻”来处理“重”:(层次丰富)(冷幽默) (形象立体)(想像自由) 3、‘“拎着木桶”与“骑着木桶”去讨煤’,二者的主旨和艺术效果什么不同? 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内涵单一)(气氛会偏沉重) 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层次丰富):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带有一点冷幽默的感觉)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形象立体)。 (若拎着木桶,那形象就比较类型化了) 最现实的“借煤”问题被虚化,借助“骑桶飞翔”作者暗示了“借煤”的幻想性: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正面接触(想像自由)(若拎着木桶,读者的想像空间会缩小);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凸现了爱与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读者不是被一味的沉重压住,而是体味到一种“含泪的笑”。 关注到主人公自身的惶恐,甚至可以上升到“人与人无法沟通”的层面。 ”(主旨更深刻,立意更有价值) 二、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虚构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 “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 ——“我”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物质匮乏者:畏缩、自卑、惶恐。 (二)为什么说《骑木桶者》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1、作者在小说中“说谎”(虚构)了吗?请在文本中找到依据? (“说谎”: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是指艺术上的编织与编造——编织、编造已有的世界,还编织、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 (1)“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 (2)“它太轻了;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