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漫谈唐诗中以汉喻唐现象.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漫谈唐诗中以汉喻唐现象

漫谈“以汉喻唐”   汉代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拥有头等国力的朝代,这个朝代实现了人们长久以来渴望出现的大一统局面,她所散发的光彩唯有唐代可以与之相媲美。汉代是唐代以前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艺术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相对完备的制度以及开放进取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唐代,所以唐代的诗人喜欢以汉王朝比拟本朝,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继承,也是唐代人对自己的高度自信与自许。因此“盛唐之音”中不乏“汉代雄风”,“以汉喻唐”就成了唐诗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1)“以汉喻唐”现象之原因。   “以汉喻唐”是唐代诗人使用典故的一种习惯,究其原因,首先是一种民族自豪感的体现。汉代国力强大、幅员辽阔,她的繁华鼎盛令后代士人为之向往。借汉代这个出口,唐代诗人心中激荡着的英雄之气与万丈豪情得以喷发,同时表达自己身为唐朝人的骄傲与自信,充满了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王维的《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用的是汉代名将窦宪大败匈奴,勒铭记功的典事,实际上是歌颂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军在青海西大败匈奴的丰功伟绩。戴叔伦的《赛上曲二首》(其二):“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用汉代班超的故事,班超投笔从戎,在西域驻扎数十年,为国家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晚年由于思乡心切,上书朝廷希望“生入玉门关”,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此诗反用其意,显示了将士们为了崇高的事业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连晚年还乡的愿望也舍弃了,尽显舍身报国的壮志和决不贪生怕死的忘我精神,唐人表现了比汉人更为豪迈的激情,展现了强大民族的超群气魄。   除了表现唐代人的民族自尊与自信,“以汉喻唐”也是讽喻当今政策之失的好方法。唐#8226;孔颖达云:“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礼记正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诗文遵循的是温柔敦厚的传统,“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强调“主文谲谏”(《毛诗序》),主张“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充实而深刻的内容通过温润柔和的艺术风貌来加以委婉曲折地表现,“借汉喻唐”正是这一传统的体现,如果诗人认为唐代统治者昏庸无能或者对统治者的举措失当表示不满,不是直言其事,而是借汉代类似典事加以评价,从而委曲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体现了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也体现了我国诗歌含蓄蕴藉的整体特点。最著名的诗句要属杜甫《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借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批判唐玄宗的黩武国策。李颀则在《古从军行》一诗中,借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揭露当时统治者轻启战端,陷军民于涂炭:“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深刻而沉痛。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借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的史实,讽刺晚唐那些荒于政事、不知用人的封建统治者。这首诗将讽刺和议论融合为一体,引而不发,扬抑高妙,辞锋犀利,讽刺辛辣。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指向现实中的统治者,在怜贾谊的同时,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2)边塞诗中的“以汉喻唐”现象。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以汉喻唐”现象在边塞题材中出现得最多。边塞诗在贯穿整个唐代,在胜唐达到高峰。除了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著名边塞诗人,许多诗人如王勃、沈佺期、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严武、李益、张藉、白居易、杜牧、令狐楚等都有边塞诗的创作。文艺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边塞诗的发达是与唐代统治者同契丹、吐蕃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长期存在的表现为战与和、功与守相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分不开的。边塞诗有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歌颂抵抗少数民族统治者侵扰的正义战争,描写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一是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主张民族和睦。汉代边事的类似特点为“以汉喻唐”提供了条件。汉朝的繁盛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基础,汉朝统治者为扩展疆域,不断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战争,这既证明了汉朝的强盛与坚不可摧,也暴露了汉代统治者只顾无休止的发动战争而忽视了在战争中死伤无数的军人与饱受折磨的百姓。这两点为唐代边塞诗人表现歌颂与批判这两个重要主题提供了出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唐代边塞诗中,汉代边防将士经常出现,有的诗是鼓励边将立功的,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是鼓励友人像汉代窦宪那样建立边功。有的诗是歌颂有功的边将的,如有功不录的李广受到诗人们广泛的同情与歌颂,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歌颂了李广将军的英勇精神。高适的 《燕歌行》以奋不顾身的李广与慌报军功的边将张守珪对比,写出了“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死,至今犹忆李将军。”那样充满慷慨与激情的名句。不仅是汉代将领,就连汉代著名的“玉门关”、“玉塞”也成了边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