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第2章下 —玉米2.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物栽培学》第2章下 —玉米2

3.中耕除草 一般苗期中耕2-3次,耕深5-10cm。定苗到拔节,再中耕1-2次,耕深10cm以上。套种玉米,小麦收获后应立即灭茬深中耕(10-15cm),夏直播玉米苗期正处于雨季,深中耕易蓄水过多,造成“芽涝”,定苗后只易浅中耕(5cm)。 (三)花粒期管理 1.人工去雄和辅助授粉 2.后期浅中耕 灌浆后浅中耕1-2次,可破除板结,通风增温,除草保墒。 3.防治后期虫害 玉米螟、粘虫、蚜虫等。 4.禁止打叶、削顶 5.适时收获 当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乳线消失基部出现黑色层时,收获产量最高。但是夏玉米往往达不到成熟时就被迫收获,而影响产量。因此,在生产上若不影响正常种麦,玉米应尽量晚收。如果急需腾茬,玉米尚未成熟的地块,亦可带穗收刨,收后丛簇,促其后熟,提高千粒重。 缺肥苗: 底肥不足,土壤缺氮,幼苗细高,叶色黄绿。应及时追肥、浇水和中耕,促使幼苗长粗转壮。 粘虫危害 叶片残缺,但根系和茎端生长点仍完好无缺,不要轻易毁种。除喷药防治外,应狠抓肥水管理,促进新叶生长。 虫害苗 4.防治虫害 粘虫可用2.5%敌百粉,每亩喷1.5-2.5kg,蓟马、蚜虫等用40%氧化乐果1500倍液喷杀。 地老虎危害玉米幼苗 (二)穗期管理 1.中耕松土 拔节时应进行深中耕,大口前后,结合追肥,适当浅培土。 2.拔除小弱株 大口期前后拔除不能结果穗的小弱株。 3.防治玉米螟 用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1.5-2.0kg,撒入叶心,或用30%呋喃丹微粒剂等多种药物防治。 4.巧施肥水 重施大口期肥水。 玉米螟危害及防治 大口期去除小弱株 大口期重施肥水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焦念元 作物栽培学Ⅰ第二章 玉米栽培 第三节 玉米栽培条件及生理特点 一、土壤条件 (一)熟化土层深厚(20~40cm),土壤结构良好。 (二)疏松通气 土壤容重与玉米产量负相关。适宜容重为1.0~1.2g/cm3(砂壤土较好) (三)耕层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高 玉米需养分的60%~80%来自土壤,从肥料中吸收的只占20~40% (四)土壤渗水,保水性能好 二、营养需求与合理施肥 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的营养元素很多,其中N、K、P、S、Ca、Mg六种元素,需要量最多,称之为大量元素,Fe、Mn、Cu、Zn、B、Mo等元素,需要量很少,称之为微量元素。 (一)玉米各生育时期对N、P、K的吸收规律 1.N、P、K累积吸收量总趋势 拔节期占1~4%,小口期占5~8%,大口期30~35%,抽雄期50~60%,灌浆期62~65%,蜡熟期100%。 因此大口期吸收进入盛期是施肥的关键时期;抽雄以后吸收量还要占总量的40~50%,后期仍要重视施肥,防止脱肥早衰 2.吸收强度 N、P都是大口>抽雄>蜡熟,K的吸收强度是抽雄>大口>灌浆。 玉米吸收高峰: 第一高峰,小口——抽雄,以大口为中心; 第二高峰,灌浆——蜡熟,以乳熟为中心。 因此,穗肥应在大口期施,粒肥应在乳熟前施 (二)玉米吸收N、P、K的数量与比例 玉米对N、P、K的吸收量,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多,一般情况下,一生中吸收的养分以N最多,钾次之,磷较少 玉米吸收N、P、K数量与比例 2.5 1.6~4.8 2.49 1.41~3.47 4.10~29.71 K2O 1 1 0.98 0.50~1.59 1.53~10.73 P2O5 2.5 1.9~4.5 2.55 1.87~4.23 4.54~25.67 N 118.0 | 1264.4 平均 范围 平均 范围 比 例 每kg子粒吸收量(kg) 亩吸收量 (kg) 元素 亩产量 ●N、P、K吸收量-N 开花后氮素在植株积累量(kg ha-1) ●,高产(6802); ●高产(5000);●,生产(4000) ●N、P、K吸收量-P 开花后氮素在植株积累量(kg ha-1) ●,高产(6802); ●高产(5000);●,生产(4000) ●N、P、K吸收量-K 三、主要研究结果分析与结论 开花后钾素在植株积累量(kg ha-1) ●,高产(6802); ●高产(5000);●,生产(4000) (三)玉米不同器官对N、P、K的转移 ? ? ? 37 55 70 77 79 % ? ? ? 苞叶 叶鞘> 雄穗> 叶片> 穗轴> K 79.20 65 70 79 80 81 85 91 % ? 叶片> 穗柄> 叶鞘> 雄穗> 茎秆> 苞叶> 穗轴> P 63.64 28 56 60 72 73 75 79 % 平均 穗柄> 叶片> 茎秆> 叶鞘> 雄穗> 穗期> 苞叶> N: 转移率(%)=(某养分最大含量-晚熟期含量)/最大含量×100% (四)施肥技术 1.施肥原则:基肥为主,种肥追肥为辅,有机为主,化肥为辅,P、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