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研究 word格式.docxVIP

2007年我国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研究 word格式.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7年我国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研究 word格式

2007 年我国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鉴定及毒性分析1.1 小麦叶锈病发生与分布1 引言小麦叶锈病,由于其发生历史久远,可随高空气流作远距离传播,是世界上普遍发生的病害 之一[1] 。几乎凡有小麦栽培的地区均有小麦叶锈病发生,并且是世界上所有主要产麦国家,如美 国、中国、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法国等小麦上最重要的病 害之一。1827 年和 1839 年印度小麦叶锈病大流行,损失惨重。澳大利亚和智利在 17 世纪末小麦 叶锈病大流行[2]。小麦叶锈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过去主要发生在西南和长江流域,近年来在华北、西北和 东北地区也逐渐严重起来。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山西、贵州、四川、云南、黑 龙江、吉林等省。在我国北方地区小麦叶锈病在 1969 年、1973 年、1975 年和 1979 年曾几度大 面积流行[3]。东北地区在 1971 年、1973 年、1975 年和 1980 年中度流行,均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 失,1990 年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叶锈病普遍严重发生[4]。1.2 小麦叶锈病的病害循环小麦叶锈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广,对高温和低温的抵抗力都较强。以夏孢子世代完成侵 染循环。小麦叶锈菌可在自生麦苗和晚熟春麦上以连续侵染的方式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或随 风向海拔较低处转移。在冬季气温较低地区,以潜育菌丝在为冻死的麦叶中越冬,有些地区夏孢 子堆也有少量可以越冬。冬季温暖的地方可继续侵染危害。越冬后,早春平均气温达 5℃,潜育 病叶开始复苏产生夏孢子。当平均温度达到 10℃后,叶锈菌可顺利侵染新生麦叶,进行再侵染。 普遍率明显上升,逐渐进入春季流行盛发期[5]。温暖地区病菌以休眠 菌丝在病叶中越冬显症显症冬小麦秋苗秋季风雨传播 夏孢子夏孢子春季 键株风雨传播麦收后夏孢子夏季 病菌在当地自生麦苗上越夏图 1 小麦叶锈病病害循环图Fig.1 Cycle of wheat leaf rust注:该图来自陈利锋[6] The figer is form Chen[6]11.3 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据国外报道,毛莨科的唐松草属 (Thalictum) 和人参果属(小乌头)(Isopurum)以及紫草科 牛舌草属(Anchusa)和兰蓟属(Echium)等植物被证明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1919 年 Jackson 和 Mains 首先证明小麦叶锈菌可通过转主寄主完成其整个侵染循环。1935 年 Brizgalova 用在西伯 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发现的兰堇草(Isopyrum fumarioides)上的锈子腔接种小麦后产生了典型的小 麦叶锈病。1966 年 Dioliveira 报道了紫草科植物也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在北美 Arthur 报道, 因为未证实唐松草上的叶锈菌与小麦叶锈菌发生有关,对于小麦叶锈菌转主寄主在自然条件下的 作用是不明确的。印度 Metha 经 16 年研究也未发现唐松草上的叶锈菌能侵染小麦[1]。在我国,1984 年赵兰波[7]等发现内蒙古唐松草普遍发生叶锈病,并对其与小麦叶锈菌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明 确了唐松草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是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但自然条件下对小麦叶锈菌流行和变异 不起作用。1.4 小麦叶锈菌研究1.4.1 国际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命名的演化自 Stackman[8]于 1914 年首次发现了小麦秆锈菌生理分化现象,并提出了生理小种的概念, 许多科学工作者用标准的鉴别寄主来研究叶锈菌的生理分化,1921 年,Mains 和 Jackson[9]用 Kanved 和 Malakaf 两个寄主将叶锈菌区分为两个菌系;1926 年他们又用 Malakof、Hussar、 Democrat、Webster、Norka、Turkey47、Mediterranean、Carina、Brevit、Similis 和 Loros 共 11 个 品种作为鉴别寄主,把小麦叶锈菌区分为 12 个生理小种[10]。Johnston 和 Mains[11]于 1932 年淘汰 了 Turkey47、Norka 和 Similis 3 个品种,所剩的 8 个品种即成为标准鉴别寄主。小麦叶锈菌生理 小种按鉴定的先后顺序编号命名。Johnston[12]和 Basile[13]提出从 8 个标准鉴别寄主中去掉对温度 敏感的 Carian、Brevit 和 Hussar,将在所剩 5 个鉴别寄主上表现反应相同或相近的小种归在一起并 用统一编号(UnifiedNumeration,简称 UN)命名小种,即 UN 小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Flor[14-16]经过对亚麻锈病的一系列研究,提出了基因对基因假说,第一 次从遗传学角度来阐明寄主与病原物之间的互作。从五十年代起,国际上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