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题诗歌赏析原题集锦.doc.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国高考题诗歌赏析原题集锦.doc

全国高考题诗歌赏析题集锦 (全国卷II)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诗的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现出来。而且将读者也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 纵目四望,周围是一片多么秀丽的景色啊!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这在平时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毕竟显得有点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是深深懂得这一点的。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 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全国卷I)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安定。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词题一作“暮春”。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 ???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词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色——“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富盛,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斜斜”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垂垂,随风摇荡的风姿。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情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壕”,指护城河,半沟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意境,既紧紧扣住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伏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 ??? 下片抒乡思之情。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叹息。 ???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烧死的介子推,下令举国禁火三日,故称寒食节。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扫墓的传统风俗。寒食节后,重新生火,谓之“新火”。“咨嗟”,叹息。酒醒后,词人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归乡探亲、扫墓而叹息,为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息。但苏轼是一位豁达超然的人物,此时未泯灭“致君尧舜”的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转,抒发了特有的随缘自适、自我解慰的旷达胸怀。面对着来自家乡的“故人”,词人说,让我避而不谈思念家乡的愁肠,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的美好时光,赋诗饮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吧! ??? 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的春景及由此牵动的羁留异乡的乡愁,又以“超然”的情怀贯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无缝。写景抓住时节特征,诗意盎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物,上

文档评论(0)

bod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