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骗局”污染网络生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盘点:“六大骗局”污染网络生态 论文类别:计算机?-?互联网研究 上传时间:2015/6/12?11:54:00 论文作者:未知 ?   (中讯)6月12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颁布一周年。人民网日前推出的“你遭遇了哪些网络失信”调查显示,九成网民遭遇过网络失信行为。网络失信行为,主要集中在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谣言泛滥、电商购物欺诈、网上虚假广告、软件强制捆绑、婚恋网站违规6个方面。“电商购物”“移动通信”和“搜索引擎、互动社交”居网络失信现象发生最多的前三个领域,“个人隐私被泄露”“发布谣言,传播不实信息”等现象高居网络失信类别前列,网络安全仍有不少漏洞待补。   身份证号遭泄露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收集几乎无处不在,个人信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超过95%的受访者表示,遇到的移动通讯类网络失信问题主要集中在“借助电信渠道,向用户群发广告等垃圾短信”“个人隐私被泄露”等。   北京的李女士,每天都会收到几十条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有一次对方问我对理财是否感兴趣,我说自己是高中生不懂理财。对方竟说您是1985年的,怎么可能还上高中?说明我的身份证号泄露了。”   个人信息泄露给安徽的聂先生带来更大损失。几年前,从事装饰装潢的聂先生接到自称电子商务部工作人员的电话,邀请他免费参加北京石景山一项活动。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和他签订了一个付费服务协议,前前后后向他索要了30多万元,最后人间蒸发。聂先生报了警,但问题依然未能解决。   2014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显示,我国网络安全状况总体平稳,但网站数据和个人信息泄露现象依然严重。我国多家知名电商、快递公司、招聘网站、考试报名网站等发生数据泄露事件。12月,国内某著名交通购票网站遭受撞库攻击,导致包括用户账号、明文密码、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等在内的13万多条用户信息在互联网上流传。移动应用程序成为数据泄露的新主体。   2013年2月1日,《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正式实施,为个人信息保护“保驾护航”。2014年10月,《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施行。司法解释首次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加大了被侵权人的司法保护力度,明确了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程度认定等问题。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建议,用户应谨慎对待各类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如注册个人资料、填写问卷等。对于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要完善立法,加大打击力度。   谣言让人不敢吃   网络互动社交产品的崛起加剧了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途径更多,容易给社会生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微信朋友圈盛行的各种养生伪科学、虚假寻人启事带来的危害尚浅,但有时也直接影响人们的切身利益。   调查显示,受访者经常遇到的互动社交类网络失信问题中,“发布谣言、传播不实信息”排在第一位。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在北京购买的8份草莓均检测出含有在某些国家被认为可能导致癌症的乙草胺。随后,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市草莓市场展开抽检,结果显示,175个样本都没有检出乙草胺。但“草莓有毒”的说法还是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感到了担心。各地草莓销售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近日流传在微信朋友圈的“娃哈哈可口可乐的东西不能喝了,有肉毒杆菌”,也被证实为谣言。诸如此类涉及食品安全的消息,尤其容易被网络用户轻信。   高新民认为,网络用户接触到的任何信息,都应该先通过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和权威媒体报道求证,不要人云亦云。政府也应引导网民不要轻信、不要主动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更重要的是,相关政府机构应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的调查结果。   店家好评不靠谱   在网络购物领域,图实不符、夸大宣传、以次充好刷销量、刷好评欺骗消费者,是最常见的失信现象。调查中,超过96%的受访者提及上述经历。   3年前,李女士在国内某大型购物网站上购买了一条价格为1500元的项链,收货时发现该商品竟与同事花12元购买的项链一模一样,“肯定不值1500元”。考虑到投诉流程繁琐且“气不过”,李女士并未退货或投诉,而是给出了差评,目的是警示其他买家。   段先生是卖家恶意刷好评的受害者。他曾在某购物网站购买了一款去疤痕精油,看中的是该商品有4000多条好评记录。产品使用效果却与卖家承诺完全不符,“我搜索类似商品,发现另外一款商品的好评竟和这款商品一模一样,连照片都一样。难道是同一拨虚假买家?”   高新民表示,这些虚假的销售记录和好评,不排除有支付劳务费的虚假消费者,更多不法商家则通过使用刷好评和信用的软件实现目的。还有一类“网络差评师”是同行恶性竞争的产物。消费者购物时要擦亮眼睛,不能只看好评率,要对信用度低而销售记录高的卖家多留心。   网上搜索被骗财   一朝被蛇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