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家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或年内建成
论文类别:计算机?-?互联网研究上传时间:2015/9/17?16:44:00论文作者:未知
?
(中讯)9月1日起实施的新广告法,明确将互联网广告纳入规范,对于互联网行业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严峻考验。9月14日,在“大数据定向广告投放与用户信息保护研讨会”上,国家工商总局广告监督管理司司长张国华透露,国家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有望在年底前建成,未来主要网站将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其中个人信息保护是监管的重点之一。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广告协会互动网络分会和北京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法律中心联合举办。
用户信息保护行业标准已出
互联网广告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据张国华透露,“连续几年都是以4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
互联网广告发展势头一片向好,但是如何对其加以规范,如何净化互联网的问题也开始显得迫切。“如果放得很开,时间长了就会有问题。”张国华坦言。
为此,国家工商总局正在抓紧建设国家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有望年底建成。“到那时,也会像现在监测传统媒体一样,全国一千个主要的互联网网站,其广告金额的99%我们都能监测到。甚至微信公众号的广告状况也能监测到。”
政府监管是必要的,但同样重要的还有行业自律。张国华用“孤独”来形容自己的职责,因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没有专门的广告法和广告监管部门。
那么,这些国家的广告监管靠什么呢?张国华介绍,国外主要靠行业自律,许多国家在广告的行业标准与规范上极其严格。
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中国的广告行业协会也正在积极作为,试图能在互联网广告的疯长中为用户信息的保护谋求一纸规范。
中国广告协会互动网络分会秘书长陈永介绍,中国互联网广告连续多年强劲增长,而基于技术和大数据的精准定向广告是大势所趋,这也对用户信息的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该协会在2012年即启动互联网定向广告用户信息保护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于2014年3月15日正式发布《中国互联网定向广告用户信息保护行业框架标准》及其细则文件。
《框架标准》规定了在对用户信息进行保护时的原则性??求和标准,主要包括各单位的基本义务以及执行与监督问题。细则文件则涉及将用户信息去身份化处理、为用户提供选择机制等技术细节。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这是互联网广告行业首个统一的标准,现已有腾讯、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加入该标准并已按照标准进行实施,该标准的实施也获得了工商部门和消费者协会部门的认可。
陈永透露,该协会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制定有关互联网移动广告、移动视频广告、互联网电视广告方面的用户信息保护标准。
去身份化处理给用户选择权
在行业自律之外,已经出现的相关司法判决,也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广告划定了用户信息使用的界限,表明了司法的态度。
今年6月30日,被称做“Cookie隐私第一案”的“北京百度网讯科技公司与朱烨隐私权纠纷案”落下终审法槌。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百度公司的个性化推荐行为不构成侵犯朱烨的隐私权。
判决认为,未与网络用户个人身份对应识别的数据信息,具有匿名化特征,不符合“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要求;利用Cookie技术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但未直接将数据向第三方或向公众展示,没有公开行为,不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使用法律若干规定》中规定的侵权行为;个性化推荐服务客观上存在帮助网络用户过滤海量信息的便捷功能,用户在免费享受该服务时,应有一定的宽容度。
法院认为,Cookie技术是当前互联网领域普遍采用的一种信息技术,基于此而产生的个性化推荐服务仅涉及匿名信息的收集、利用,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此依法明示告知即可。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教授周汉华说,“故事只是刚刚开始,而不是结束了”,该案注定会成为学术界、实务界、立法机关反复研究评论的经典案例。
南京中院判决的百度案,及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定向广告用户信息保护框架标准》,明确了一个边界,Cookie具有中立性,其收集的信息不符合“个人信息”的可识别化要求。互联网企业在通过隐私政策告知用户收集信息的范围及使用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去身份化处理,且给予用户选择停止定向广告的投放情况下,就不存在侵犯用户隐私的问题。
保护和开发利用间把握好度
周汉华认为,信息技术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也为技术滥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是一柄双刃剑,“法律和规则需要做好平衡”。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隐私和隐私数据、大数据等不是一个概念,比如数据是不可以交易的,但大数据是可以交易的。
朱巍介绍,个人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可识别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无人机艺术摄影》课件——项目5 无人机拍摄视频.ppt VIP
- HD21.2 S3-1997+A1-2002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热塑性绝缘电缆 第2部分:试验方法(中文).pdf VIP
- 基于体卫融合的儿童青少年运动指南(2024) .pdf VIP
- GB_T 18920-20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pdf VIP
- 陀螺仪减震装置及无人机.pdf VIP
- 12J003室外工程(标准图集).docx
- 项目管理办公室PMO实践指南.docx VIP
- 最新医疗器械分类标准目录.pptx VIP
- 风电场项目风机及附属设备吊装工程(混塔风机吊装施工方案).pptx VIP
- DLT 5265_水电水利工程混凝土搅拌楼安全操作规程.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