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社交产品解构和突围
论文类别:计算机 - 互联网研究
上传时间:2015/7/1 13:42:00
论文作者:未知
(中讯)先不去谈社交类产品的类型,整体上来说,社交类产品主要解决的需
求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问题。对应到产品需求是:发现关系、沉淀关系、活
跃关系。纵览市面上的社交类产品,几乎可以囊括在这三个场景中,只是各类
产品的重心各有差异。
最近很忙,但还是忍不住熬夜写文,谈谈这个话题:社交类产品。
起因是好友所在公司在做一款社交类新产品,这些天聊来聊去,聊HIGH 了。
索性把我们之间探讨过的一些问题,大致整理一下:
一、解构:社交的三大产品需求
先不去谈社交类产品的类型,整体上来说,社交类产品主要解决的需求是: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问题。对应到产品需求是:发现关系、沉淀关系、活跃关
系。纵览市面上的社交类产品,几乎可以囊括在这三个场景中,只是各类产品
的重心各有差异。比如:
早期微信的社交重心在于沉淀关系,通过对QQ、手机通讯录的关系重塑来沉
淀熟人关系,其切入点是语音聊天。微信发展过程中,附近的人、摇一摇等解
决的是发现关系的场景;而朋友圈是解决的是活跃关系的场景。
再比如早期陌陌的社交重心在于发现关系,本质上陌陌是以位置关系来发现
人与人的连接,转型后的陌陌以兴趣关系来发现人与人的连接。值得指出的,
兴趣除了可以发现关系,同时可以解决沉淀关系的作用。而陌陌的活跃关系则
需要通过 “运营”来推动。
那么反观国内社交类产品乱象,整体上可以发现几大现状:
1、发现关系的产品玩法多:
发现关系是市面上众多产品的切入点。距离、兴趣、随机匹配(漂流瓶、摇一
摇等)、随机电话、随机视频、匹配计算、图片like点赞等等,玩法很多,本
质上是解决了发现关系的场景。很多产品正是通过这些趣味性的玩法吸引了一
定量的用户,但问题在于引来了用户,却留不住用户。如果能正真解决好发现
关系的场景,其实也是不错的,特别是对于冷启动的产品,具有趣味性的爆点
是产品起步的重要因素,市场这么大,蛋糕总会有的,但是很多产品在发现关
系上还缺少火候。另外,Mr汤进er个人觉得只停留在发现关系场景下,产品
是没有未来的。
2、沉淀关系难:
前面提到了留住用户难,关键的点就在于无法沉淀用户。很多陌生人社交产
品非常头疼的问题是,用户来了,在自己平台上发现并建立了关系,结果他们
相互加微信,加qq去了,苦不堪言。那么沉淀关系的机会点如何呢?下文会谈
到。
3、活跃关系缺乏深度:
活跃关系其实是解决产品用户粘性的问题,活跃关系和沉淀关系也是相辅相
成的,市面上的产品大多数通过话题运营、活动运营等等手段来活跃关系,但
仔细研究后会发现大多数的产品运营是缺乏深度的,具体说是运营短期性,缺
乏关系沉淀价值等。陌陌、微博等在解决活跃关系问题上做的就相对不错,有
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研究。综上现状,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市面上社交类
产品的成败原因,大体上没有逃出这三大关系场景。
二、解构:社交的文化根源
做社交类产品和做工具类、游戏类产品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社交产品更注重
产品背后的人性和文化根源的思考。很多在国外很火的应用,在国内就很难火
起来,返观,而国内应用国际化的难度也很大。这是因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
明显的:
1、保守VS开放
中国人保守、内敛和中庸,而西方人更直接、开放。因此在国内,如何破
冰,成为陌生人建立关系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通过位置、
匹配把双方拉在一起就可以沉淀关系了。中国人的社交需求:话题!也就是可
以聊的点或者过度的借口。就市面上大多数 “约炮”类社交产品而已,缺乏必
要的话题引导,直接渲染约炮氛围,某种意义上可以吸引一部分用户,但就目
前的国内文化现状,时机还不成熟,因为中国大多数女性是都是内敛的(中国人
变得更直接、开放是大势所趋的,但需要时间)。
而西方则不同,举个朋友讲的例子:一个某西方的美女交换生和朋友去酒
吧,high 的过程中看上了某男,直接让朋友告诉某男:我在卫生间等他。导致
某男兴奋不已。
2、”ALLIN ONE”OR“ALLFOR ONE”
再讲一个中西方差异。在国内,马太效应明显,微信、QQ、微博等成为大多
数国人的社交工具,大多数人不会每天在不同社交应用之间穿梭,ALL IN ONE
的概念已经在国人文化中根深蒂固。如果QQ没了截图功能,绝对骂声一片。而
国外用户则没有这种文化,他们聊天工具就是用来聊天,截图应用就是用来截
图,文件传输应用就仅仅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