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创立随堂练习1.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举制度的创立随堂练习1.doc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 1.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它正式诞生于 ( ) A.隋文帝统治时期 B.隋炀帝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2. 某官员说其父曾是最早通过分科考试走上仕途的,他的祖父做官是在 ( ) A.隋文帝时 B.唐太宗时 C.唐玄宗时 D.武则天时 3.隋炀帝在科举考试中,为了选拔对国家大事有真知灼见的治国之才,考查了一项与现在中考政治试题里考查内容相近的一种题型 ( ) A.四书五经的考查 B.武述特长的考查 C.国家时事的考查 D.诗词歌赋的考查 4.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一名进京赶考的书生,下列现象你不会经历到的是( ) A.国学的规模扩大了,学员增加了 B.可以去皇宫接受皇帝的亲自出题面试 C.进士科录取极严,录取率仅有百分之一二 D.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 5.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6.下列皇帝中,可能主持过殿试的是 ( ) ①武则天 ②唐太宗 ③隋炀帝 ④唐玄宗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7.对科举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创立于隋朝 B.按出身的高低选拔官员 C.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 D.完善于唐朝 8.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和废除的年代是 ( ) A.500多年 明朝 B.700多年 清朝 C.900多年 元朝 D.1300多年 清朝 9.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 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慈恩寺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A.B.C.D. 10.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很大发展,其基本特征是 ( )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二、识图题(共16分) 1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此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 选官制度,你能说出这种制度的名字吗? 如图中的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 朝代?(8分) (2)这种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又是何时被废止的?(8分) 三、材料解析题(共34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再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孟郊《再下第》 材料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注:孟郊(公元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俗,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诗人的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科举制产生了哪些影响? (2)这项制度产生于什么时期?完善于什么时期?(10分) (3)有哪几位皇帝为此项制度的完善作出了贡献?(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B 2.A 3.C 4.B 5.D 6.C 7.B 8.D 9.C 10.C 二.识图题(共16分) 11.(1)科举制、隋代; (2)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清朝末年。 三、材料解析题(共34分) 12.(1)不一样,材料一反映了诗人科举失败的忧愁、悲伤和对前途的无望;材料二反映了诗人高中之后的得意与兴奋。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