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鼎白茶-文化

福鼎白茶文化 文/本刊记者 赵必焕 林维莉 提及白茶,知道的人不多,市场上也不多见。然而,在嗜茶爱茶的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笔下,“白茶为第一”(赵佶《大观茶论》)。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璀璨明珠,茶中特殊珍品。其历史悠久,以白茶命名,迄今已有九百年的历史。   白茶属轻微发酵的茶类。其品质外形针状,白毫密披,银装素裹,色白如银,熠熠发光,汤色和叶底,浅淡明净,因得白茶之名。传统的制法是采下新鲜芽叶晾晒至干,不炒不揉,芽叶完整,密披白毫。制茶过程中,主要靠晾晒和风干,工艺不复杂。加之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炎之疗效。   任何一种新茶类,都脱胎于古老茶类,白茶亦然。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宋代的皇家茶园(焙),设在福建建安郡(今建瓯市)北苑(今建瓯市东部),《大观茶论》中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造型而成团茶,同现在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也有人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茶叶制作方法上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白茶的起源,从有文字记载来考证,其名称首见于宋子安《东溪试茶录》(1064年前后),但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已有白茶记载,当时指的是一种白叶茶。最为明确的是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白茶已充为贡品。福建贡茶使君蔡襄有诗云:“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宋代茶人斗茶把丰美雪白的芽茶,视为天下精品。当时白茶产量极少,仅供皇帝御用,极为珍贵,北苑茶农把白茶视为“茶瑞”,把这吉祥茶作为斗茶的绝品。   茶界谓白茶有二指:一是指用白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白茶,因芽叶天然呈白色而得名。1982年在浙江安吉县推出的安吉白茶,像宋代北苑白叶茶一样,是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珍稀茶树,采摘鲜叶以绿茶制法加工而成的白叶茶。二是指以普通茶树(菜茶、大白茶)鲜叶为原料,采用自然萎凋,轻度发酵,不揉不炒,自然干燥或文火微焙方法制成的茶叶。其成茶芽叶完整,密披白毫,色泽银绿,滋味甘醇,汤色浅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白茶。   白茶加工制作方法正式形成是在清嘉庆年间(约1796年前后)。据福建茶史记载:由于当时红茶市场不畅,而导致大量积压,政和县的茶农就改制白茶外销,从此白茶即成为一种正式的茶类;而且白茶加工的基本方法也一直沿传到现在。   白茶,目前产区主要在福建省(台湾也有少量生产)政和、福鼎、建阳、松溪等县。境内丘陵起伏,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地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建阳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白茶因采用鲜叶原料不同和工艺不同,生产出的白茶可分为:白毫银针、大白、白牡丹、贡眉、寿眉五种。   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建茶史考》说:白茶由福鼎创制,当时银针采自菜茶(闽东北的原生茶树种)树上鲜叶。福鼎大白茶品种原产于太姥山,古老茶名绿雪芽约在1857年加以繁殖后,于186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成银针,便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政和县可能在12世纪就有大白茶品种的发现。《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白茶,政和二年(1112年)造”。政和当时属建州北苑(今闽北建瓯市东部),而且以产白茶出名,朝廷以政和年号赐县名。但政和铁山的大白茶是否属此范围,有待进一步考证。约在1880年铁山大白茶加以繁殖后,于1889年开始制银针,至1922年才制造白牡丹。白牡丹原创制于瓯宁水吉(今属建阳),何时开始尚待考证,似在福鼎制白茶之后与政和制白茶之前。至于水吉采制的另一品种水仙白,是近几十年(二十世纪初期)的事。可以说,白茶制造历史先由福鼎开始,以后转到水吉,再传到政和。以制茶种类说,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 “福鼎白茶”中的珍品白毫银针,茶如其名,满披白色茸毫,闪烁如银,外形圆紧匀直光润油亮,芽长近寸,毫锋毕露,银装素裹,针梗翠绿,洁白似银钩,纤细若绣针,柔嫩如雀舌。 白毫银针于1891年开始对外出口,海外携万金来购白毫银针的豪贾巨富说:“英女王伊丽莎白对白毫银针情有独钟,特别指定要饮此茶。不少茶商将白毫银针匀入白琳功夫(福鼎红茶极品)贩运国外,英伦三岛喝惯麦片牛奶的洋人,除了叹服福鼎茶叶的清洌,更生发出对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敬服和心仪。 1982年白毫银针荣膺全国名茶第一名,三度被商业部授予“中国名茶”称号,茶艺专家誉为“中国茶叶之代表”。2004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认为福建省名牌产品。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