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紫杉醇及其产生菌的相关研究现状.ppt
紫杉醇及其产生菌的研究现状
2011
【摘要】
抗癌药物紫杉醇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受原料红豆杉树木短缺的制约,存在巨大的供需差距,而内生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是解决紫杉醇药源问题的很有前景的途径之一。本文主要概述了紫杉醇及其产生菌的发现、内生真菌发酵生产紫杉醇的优势、紫杉醇产生菌的生物多样性及提高内生真菌生物合成紫杉醇量的途径。
紫杉醇及其产生菌的发现
紫杉醇 (Taxol,商品名 paclitaxe)是国外近年来抗癌药研究的热点,为二萜类(diterpenoid)化合物,在世界上每一种红豆杉中都有发现。在全世界共有十一种红豆杉,目前我国共有四种和一个变种,即云南红豆杉、西藏红豆杉、东北红豆杉、中国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变种)。
紫杉醇及其产生菌的发现
紫杉醇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NCI)在 1958~1980年间,从约 3 500个天然提取物普 发现的,其粗提物是 Wall和 Wani于1963 年从太平洋红豆杉的树皮和木部得到的。1971 年 Wani发表了紫杉醇的结构。1992年 l2月 29日,美国 FDA已批准该药用于卵巢癌的治疗。
紫杉醇及其产生菌的发现
紫杉醇结构式
分子式:C47H51NO14
紫杉醇及其产生菌的发现
紫杉醇抗癌机制为抑制肿瘤细胞的微管(Microtubules)合成,以阻断细胞分裂,致使肿瘤体积逐渐缩小;
紫杉醇及其产生菌的发现
紫杉醇在全世界已广泛应用于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癌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在艾滋病、老年痴呆症、关节炎、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新功效也已经被开发。紫杉醇还可诱导细胞凋亡另外还有类似脂多糖(LPS)的作用,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近年来,人们还发现紫杉醇在其它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很好的作用。
紫杉醇及其产生菌的发现
1993年,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植物病理学家 Strobe和化学家 Stierle在短叶红豆杉T.brevifolia的韧皮部中发现了一种内生真菌(Taxomyces andreanae),它能够自主产生紫杉醇,在这种真菌的培养液中,通过质谱的推断及14 C标记,均证明了紫杉醇的存在,为紫杉醇的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
优势
(4) 增加微生物的生产能力比较容易,而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法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选育一株高产细胞株需很长的时间;
(5) 在药厂利用微生物规模化发酵生产的技术比较成熟,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紫杉醇的转产风险明显小于细胞培养法与化学合成法。
紫杉醇产生菌的生物多样性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了20多个属内生真菌可以产生紫杉醇,其寄主也不仅限于红豆杉属植物.
紫杉醇产生菌的生物多样性
在美国卡罗来纳州柏树的树皮中获得的小孢拟盘多毛孢,同样显示可以产紫杉醇,这是第一个在红豆杉属外的植物中发现的能产生紫杉的内生真菌。
在我国,2007年严冰等人报道了一株从柏树中分离到的产抗癌药物紫杉醇的菌株。
南开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利用麸皮等廉价农作物,通过真菌发酵,可提取纯度超过 90%的紫杉醇。
郑法新等人,从云南红豆杉根、茎、叶中分离获得115种内生真菌,说明云南红豆杉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提高真菌产紫杉醇的途径
优化发酵培养条件
利用常规诱变改良菌种
进行耦合培养
构建基因工程菌
优化发酵培养条件
通过添加碳源、氮源和前体物、特殊的诱导子、抑制剂等物质借助代谢途径工程的研究来提高真菌紫杉醇的合成量。
2007年,代文亮等人,采用响应面法对美丽镰刀菌发酵合成紫杉醇途径中一些可能的前体进行优化研究。在优化条件下紫杉醇的产量达到242.6μg/L,较前体单因素实验最高值提高15.6%。
2011年,胡凯等人,通过添加前体化合物和诱导子对内生真菌XT5(Ectostromasp)使紫杉醇产量达366.654μg/L,较优化前提高32.48%。
利用常规诱变改良菌种
2008年,汕头市双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段丽丽等人,选育紫杉醇高产菌种链格孢单孢变种,以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的高产紫杉醇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诱变、亚硝基胍诱变交替进行的方法,同时复合含1%乙酰胺的理性化筛选模型,获得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链格孢单孢变种ST026,摇瓶发酵产量可稳定达到227mg/L,比出发菌株产量提高81.6%。
进行耦合培养
2008年,程龙等人,以美丽镰刀菌和东北红豆杉细胞为实验材料,通过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耦合式生物反应器进行耦合培养,经耦合培养,两种细胞的紫杉醇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丽镰刀菌达29倍,相应的东北红豆杉悬浮细胞增加了3.5倍。
构建基因工程菌
一是将从红豆杉树中分离到的紫杉醇生物合成过程 中的限速酶的基因转入到紫杉醇产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