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家王阳明诗歌艺术浅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学家王阳明诗歌艺术浅析 内容提要:比喻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王阳明在存世的600多首诗中巧用、活用比喻,将比喻细化为直喻、叠喻、暗喻、借喻,借物、借事、借典、借声、借律、借人、借理、借形、借梦、借势、借色、借光,寓情寓事寓理于“借”,披露了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将博大精深的“心学”之道进行深入浅出、形象逼真、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表述,表达了自己许多不便直言的思想感情,使诗歌中的意像和要表达的思想更形象、更贴切、更鲜明、更生动、更典型,从而更有艺术感染力,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为我们树立了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创造性运用比喻的典范,至今仍不失其思想和艺术价值。? 比喻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在诗歌创作中亦常受到诗人的青睐。 所谓比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辞源》释“比”意之七曰:比是“《诗》六义之一。《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作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自然六义皆通,在其诗歌创作中大量生动而巧妙、灵活且综合地运用比喻来表达其执著感情、远大抱负、广博襟胸和深邃思想,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现试析如下。 一、直喻 直截了当把形象有大致相似之双方事物,运用形象思维方式进行比方,使读者明白易懂,叫直喻。 如:“门外群峰玉笋尖”中描写的山峰,远看尖削,在外观上与近观之竹笋尖部大致相似,故而被作者将两者作比。原诗为:“涧草岩花欲斗纤,溪风林雪故争严。连岐尽说还宜麦,煮海何曾见作盐。路断暂怜无过客,病余兼喜曝晴檐。谪居亦自多清绝,门外群峰玉笋尖。”题目是《晓霁用前韵书怀二首》(之二)。这首诗写于他谪居龙场的后期,已经悟道,心境清明,可从诗中“清绝”二字看出。在这样一种“清绝”心情之下,雪后病余,天气转晴,他才会静心远眺,看到如笋之山峰。以景联境,触景生情,动情于心,遂以诗抒情,用不着拐弯抹角,就直截了当记录下自己的情怀。切题。 又如《潮头岩次谦之韵》:“潮头起平地,化作千丈雪。”将潮水冲击在岩石上所激起的水花,用上千丈的雪练来比喻,雪练白,浪花亦白,形象、直观。再如《远公讲经台》:“远公说法有高台,一朵青莲云外开。”把讲经台比作青莲花,贴切。 在王阳明之前,直喻已被用得较多。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水深比方情深,一读便明。再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美景美女赋予读者美好的想象空间。之后,如清代刘嗣绾的《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等等。足见直喻自古以来就受到诗人的重视。 二、叠喻 叠喻,即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形象层层叠叠,步步推进,以加深对所比喻的理解。 如《杂诗三首(其一)》:“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邈然思古人,无闷聊自有;无闷虽足珍,警惕忘尔守;君观真宰意,匪薄亦良厚。”全诗用危栈且断、猛虎正迫,倒崖、绝壑、足、荆榛、雨、雪等形象,重叠累迭,比喻王阳明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中,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操守,“灯窗玩古易”,“圣训垂明明”,进而“龙场悟道”,正如韩国阳明学会的金守中先生所言:“阳明先生领悟到了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进入道德和真理的世界道路是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于是,他丰富和发展了儒家“良知”“心学”,创立了“心学”的核心思想——“知行合一”,“致良知”,成为儒家学说发展史上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圣人,影响古今中外。 该诗层层叠叠的事物形象,在叠喻中转化为一个个艺术形象,意象丰富,寓意深刻,具有强烈、浓厚的艺术感染力,从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多领域展现和揭露了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读后使人深省、深思,其“龙场悟道”,正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知行合一”。这也是后来马克思提出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的“精神生产”理论的最好注脚。 叠喻在王阳明之前同样被不少诗人运用过。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行行复行行”之句。宋词有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及元曲中有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在这首诗中,王阳明运用的叠喻,不管是在遣詞、造句,还是挖掘意境等方面,都不是在因袭古人,而是在继承中进行再创造,既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又成为妙用叠喻的经典之作。 三、借喻 借喻就是用某一事物所蕴含的意义去比方另一种有类比的事物。根据被借之事物,借喻可细分如下: (一)、借物 如“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大江东去,长河日夜奔流,有谁见过水倒

文档评论(0)

大漠天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