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镜像异构物酒石酸镜像异构物-高中化学学科中心.PPT

非镜像异构物酒石酸镜像异构物-高中化学学科中心.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镜像异构物酒石酸镜像异构物-高中化学学科中心

液態晶體(簡稱液晶)是處於結晶狀態與液體狀態之間的中間相(mesophase),同時具有液體與固體之物理特性表現。 西元1888年F. Reinitzer發現;1989年O.Lehmann觀察其光學特性。 F. Reinitzer O. Lehmann 液晶性質的發現 膽固醇 苯甲酸酯 液晶於偏光顯微鏡下之影像 http://fy.chalmers.se/lc/engelska/gallery/gallery.html 各種類型液晶的排列 層狀A相液晶 (Smectic A) 層狀C相液晶 (Smectic C) 向列型液晶 (Nematic) 膽固醇型液晶 (Cholesteric) 向列型液晶 (Nematic) 膽固醇型液晶 (Cholesteric) 液晶外觀 液晶顯示器操作原理 偏極光通過 偏極光不通過 亮態 暗態 半導體係指一種導電性可受控制,範圍可從絕緣體至導體之間的材料。 材料的導電性是由「傳導帶」(conduction band)中含有的電子數量決定。當電子從「價帶」(valence band)獲得能量而跳躍至「導電帶」時,電子就可以在帶間任意移動而導電。一般常見的金屬材料其導電帶與價電帶之間的「能隙」非常小,在室溫下電子很容易獲得能量而跳躍至導電帶而導電,而絕緣材料則因為能隙很大,電子很難跳躍至導電帶,所以無法導電。 一般半導體材料的能隙約為1~3電子伏特,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因此只要給予適當條件的能量激發,或是改變其能隙之間距,此材料就能導電。 半導體原理 純半導體的電氣特性可以藉由加入雜質的過程而永久改變,這個過程通常稱為「摻雜」(doping)。依照摻雜所使用的雜質不同,摻雜後的半導體原子周圍可能會多出一個電子或一個電洞,而讓半導體材料的導電特性變得與原本不同。如果摻雜進入半導體的雜質濃度夠高,半導體也可能會表現出如同金屬導體般的電性。 當電子從傳導帶掉回價帶時,減少的能量可能會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這種過程是製造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 LED)以及半導體雷射(semiconductor laser)的基礎,在商業應用上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相反地,半導體也可以吸收光子,透過光電效應而激發出在價帶的電子,產生電訊號。這即是光探測器(photodetector)的來源,在光纖通訊(fiber-optic communications)或是太陽能電池(solar cell)的領域是最重要的元件。 半導體材料 單晶矽晶圓是由普通矽沙提煉,先經過溶解、提純、蒸餾一系列措施製成單晶矽棒,單晶矽棒經過拋光、切片之後,就成為了晶圓。晶圓是最常用的半導體材料,按其直徑分為4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等規格,近來發展出12英寸甚至更大規格。晶圓越大,同一圓片上可生產的IC就越多,可降低成本;但要求材料技術和生產技術更高。 N型、P型半導體 N型半導體(自由電子) P型半導體(電洞) Chapter 23 * Double Helix of DNA Two complementary polynucleotide chains are coiled into a helix. Described by Watson and Crick, 1953. = 腺嘌呤 鳥糞嘌呤 胸腺嘧啶 胞嘧啶 鹼基配對 DNA為雙股螺旋結構,鹼基兩兩配對:腺嘌呤與胸腺嘧啶以兩個氫鍵鍵結;鳥糞嘌呤與胞嘧啶以三個氫鍵鍵結。 Chapter 23 * DNA Replication = 導電聚乙炔、液晶、半導體 二○○○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教授(Hideki Shirakawa,圖中)、麥克戴阿密德教授(Alan G. MacDiarmid,圖左)、希格院長(Alan J. Heeger,圖右)。 聚乙炔最早是由一九六三年諾貝爾化學獎得獎人,義大利化學家納塔(Giulio Natta)在一九五八年製得不溶不融的粉末,當時並未引人注意。 一九六七年,一個偶然的情況,使白川英樹教授幸運地得到薄的皮膜狀聚乙炔。經再實驗,才發現原來觸媒的濃度,比平常的設定值高了一千倍,而且反而是聚乙炔的不溶性有助於皮膜的生成。後來,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到,膜是一種纏絡的纖維狀物。 聚乙炔的發現 聚乙炔膜可以用溴和碘加以化學摻雜改質,因摻雜1%的碘,使聚乙炔膜導電度較之未摻雜改質的聚乙炔膜導電度提升十億倍。這個現象的發現,開啟了導電性高分子的時代,也使化學和物理學兩領域產生了重大的進展。 導電性高分子可應用於鋁電解電容器、二次電池、柔軟型塑膠電晶體等,成為攜帶用電子機器不可缺少之物。另外,也可適用於自發光且高速、全彩色、柔軟大面積、價格有競爭性的顯示器、發光二極體、電磁波遮蔽效應、以帶電促進防蝕效應的元件等等;得到奈米級的積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