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教师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日知录》三则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家作品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他为亭林先生。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鼻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用毕生心力所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整体感知《日知录》是顾炎武花了30多年心血“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贯通古今,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书中的经世思想是非常丰富的。顾氏提出了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外,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对于君主的地位,君主与臣下的关系,顾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释。在《周室班爵禄》条中,他说天子、公、侯、伯、子、男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管理国家事务,与老百姓一样,也是靠劳动吃饭。“禄”是他们为老百姓工作,取之于百姓的报酬。所以,君主不应该肆虐于上以自尊,不应该厚取于民以自奉。他列举出大量的历史上“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以淡化至高无上的君权,为建立新型的君臣关系提供历史根据,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问题导学《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理由有哪些?这些理由各自强调什么内容?《著书之难》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什么现象?3.顾炎武提出“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说明了什么道理?1.提示:四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道”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之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2.提示: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独立创作的可贵。作者首肯《孟》《荀》,后及《老》《庄》《管》《商》诸书,不难看出他以儒家著作为上的评价准则;《孟》《荀》而外,列《老》《庄》于《管》之前,不以年代列次,亦见出他对《老》《庄》的称赏。然后捻出《吕氏春秋》《淮南子》,指出它们是杂取诸子,“汇而为书”的,所以不能自成体系,子书因此“一变”,遂流毒千古,成为后代没有独创性个人著述的滥觞。由此,作者提出了一个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最后作者又把目光移回近世今世,指出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就越多。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后世作者,把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根结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动机决定一切。3.提示:他不是为帝王立论,不是为剥削阶层立论,而是为天下后世立论。他说,“怪力乱神”的事,没有根据的传闻,剽窃别人的东西,和拍马屁的文章,这四类于人无益,于己有害。这种作品越少越好。而宣扬事理的文章,记录政治事件的报导,反映民间不得上达的隐情的资料,以及引导人向上而不是引导人堕落的文章,都是不可断绝的。表达了作者经世致用、资政育人的思想。这在作者生活的时代中,是相当开明的,直到今天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合作探究顾炎武所提出的“文须有益于天下”在今天有什么现实积极意义?提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认为“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现今社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