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献学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文献学 主讲人: 陈彩云 博士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 1、甲骨文献 2、简帛文献 3、石刻文献 4、抄写与雕版 导言 王国维1925年应清华大学学生会邀请,作《最近二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的演讲,“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之最大发现有三,一为孔子壁藏书,二为汲冢书,三则为今之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先后,而竹木之用为最广,竹木之用亦未识始于何时。” 一:甲骨文文献 1、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与商周历史考证 3、中国近百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文献载体 世界历史上有过多样保存记录文献的载体。 汉字起源是多元的 考古材料表明: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均发现有早期刻划符号。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思考题: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中国方言众多,为什么中国文字却是统一的? 《荀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把语言和道德相联系,目的是什么呢? 雅言:就是古代的标准语言,相当于普通话。雅即夏也。说的是夏朝的正音。 甲骨文的辨识与发掘 思考题:殷商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古老文字,但是在它被发现、认识却在清末。什么原因使其在地下长达数千年不被人发现? 近有掊得龟甲者,文如鸟虫,又与彝器小异。按《周礼》有衅龟之典,未闻铭勒;其余见于《龟策列传》者,乃有白雉之灌,酒脯之礼,粱卵之祓,黄绢之裹,而刻画书契无传焉。假令灼龟以卜,理兆错迎,璺裂自见,则误以为文字,然非所论于二千年之旧藏也。夫骸骨入土,未有千年不坏,积岁少久,故当化为灰尘。——章炳麟:《国故论衡》卷上,浙江图书馆,1919年版。 原因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祭祀占卜的记录,是商王室的高度机密,秘不示人,占卜完成后都被仔细埋藏起来,随着王都变成废墟,自然不见于文献。 《周礼》是春秋战国时期所书,只记“衅龟”未记刻辞不足为怪。事实上,甲骨文远远早于各类古籍。 科学考古发掘 早期珍贵的甲骨都被作为“药品”被吃掉。刘鹗《铁云藏龟 》 :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之狂喜,以厚值留之。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1928年,民国政府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支持殷墟甲骨发掘,由从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的李济先生和董作宾先生主持。 系统的文字:甲骨文 由于甲骨文只发掘于安阳小屯村的一小块地域,早期学者怀疑甲骨文是仅使用于 商王朝王室内部的文字,使用十分狭隘。 在陕西岐山、扶风县的周原遗址上发现甲骨文,与殷墟甲骨风格相同,共计出土西周甲骨7000余片,在可辨识的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 甲骨文与商周历史考证 以前对于商周历史的认识研究只能依靠《尚书》、《诗经》、《左传》、《世本》、《竹书纪年》、《山海经》等,真伪难辨,学者有巧妇难为之叹。 研究商史,要首先确定君王世系排列。 王国维1917年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中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据此将《史记·殷本纪》中的世系错误改正过来,同时也证明了《史记》记载 商代社会 商王把询问祖先的内容刻在甲骨上,希望得到行动的指示。 甲骨文的象形意味比较浓重,内容涉及到殷商时期的秘密:祭祀、战争、农事等等,所刻的文字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 3、甲骨学人与书 刘鹗的《铁云藏龟》: 中国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版本:1903年抱残守缺斋墨印本,1959年台湾艺文印书馆。 孙诒让(1848-1908)的《契文举例》分上下二卷,用字形比较和偏旁分析法作考释,解读甲骨文常用字。常见版本:1993年齐鲁书社楼学礼点校本(据原杭州大学所藏孙氏原稿本) 甲骨四堂 罗振玉(雪堂)1911年《殷商贞卜文字考》首先考定安阳小屯村为殷墟,并正确地判明甲骨是“殷室王朝的遗物”。不仅解决了甲骨文早期释读问题,进入以甲骨文为工具研究礼制和商代历史的高层次研究。 王国维(观堂)(1877-1927)著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商制度论》等,收于《观堂集林》。 甲骨四堂 郭沫若(鼎堂)在日本帝国大学留学期间,利用东洋文库藏甲骨进行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在分期断代,占卜方法复原,甲骨文例,甲骨缀合校对取得突破性成绩。 董作宾(彦堂)(1895-1963)引用近代田野考古方法入甲骨学领域,研究方法渐趋科学。 最早提出甲骨断代的10个标准,主持了殷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