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05 文言特殊句式-备战2018年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doc

必备05 文言特殊句式-备战2018年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备05 文言特殊句式-备战2018年高考之高中古诗文阅读基础知识必备(原卷版)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中,一般是在主语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中,“是”多用作代词,很少用作判断动词。因此,古代汉语中常常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如: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2)“……者……”。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翻译时要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例如: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文: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②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黄宗羲《柳敬亭传》) 译文: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 (3)“……,……也”。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例如: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4)“……,……”。“者”“也”都不用,而翻译时要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例如: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司马迁《屈原列传》) 译文:秦国,是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不可信任。 (5)“……为……”。用动词“为”表示判断。例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好像是切肉用的刀和板,我们是鱼和肉。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略城池、在野外战斗的大功劳。 (6)用“乃”“即”“则”“皆”“诚”“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无”表示否定判断。例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是在市场上宰杀(牲畜)的屠夫。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③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这确实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了。 ⑤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郡耕田种地。 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氓》) 译文: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 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向秦割地求和。 (7)用“是”做判断动词。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不充当判断动词。例如: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但是,“是”也偶尔用作判断动词。例如: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是世家的子弟,在大官府任官职,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你和她)贵贱不同,(离弃了她)哪里就算薄情呢! 二、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承受者,而不是该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1)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译文:一个戍卒发难(陈涉起义)就使国家灭亡,自身(也)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③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 (2)用“见”或“见……于……”表被动。例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想要(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只能)白白地被欺骗。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例如: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