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與湧現 以二元性探看網路社群學習的跨組動態EXPLORATION OF THE.ppt

設計與湧現 以二元性探看網路社群學習的跨組動態EXPLORATION OF THE.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設計與湧現 以二元性探看網路社群學習的跨組動態EXPLORATION OF THE

研究網路合作學習的幾個轉折 --從繳作業到座落社群 陳斐卿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中壢 5 fcc@.tw About myself 1992 麻州州立大學人類發展博士 1993-中央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2002-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 研究領域 網路合作學習 質性研究 開授課程 學習深論(learning sciences) 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 網路學習社群(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 研究者的旅途,需要…. 大綱 CSCL領域的發展脈絡 CSCL研究方法的衍化 研究分析單位之轉折 一個例子 回顧:從task到identity 我的小板凳放在哪裡 突破的關鍵 多重分析方法 論述翻新 CSCL 取向的歷史軌跡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 1960 電腦輔助教學(CAI) 1970 智慧型家教系統(IT) 1980 學習Logo程式語言就如同學習拉丁文一般 不只是學得程式 (Logo as Latin) 1990 網路協作學習(CSCL) Computer的角色轉變 語言練習機 跟電腦下象棋 學程式語言 電子信箱 聊天室 討論區 電子會議 即時訊息 設計特殊的功能 CSCL: from computer to internet/network 電腦的角色從:提供教導 電腦輔助教學所涉及的事實知識 智慧型家教系統所給與的回饋 移轉到:提供溝通媒介、以及鷹架使學生互動更為有效 CSCL: from aided to supported CAI ?CSCL 從assisted, aided的介入工具 到supported的給出一個便利環境 CSCL: from individual to collaborative 如何促使學生在小團體與學習社群中協作地共同學習 這個取向源自社會建構主義與對話理論的啟發 致力於經由建構共享知識的引導性的討論,提供學生一起學習的機會 CSCL: from心理現象 to 日常生活中進行之意義協商 過去教育研究者看待學習為一種座落在個人腦中純粹的心理現象。 Dewey, Wittgenstein 與 Heidegger等人對於看待學習為一種知識是銘刻在個人心中的神秘的過程,深覺反感,他們嚮往建構一種對學習與知道過程的新觀點,這種新看法將知識適切地座落在日常生活中。 理論借用 在各種社會取向的學習理論中,社會實踐理論(Lave Wenger, 1991)與學習的對話理論(e.g., Hicks, 1996)最直接地將學習視為社會性的意義建構。 社會實踐理論聚焦於意義協商的一個面向:在社群中社會認同的協商 對話理論則將學習座落在社會互動中意義的湧現開展 具體操作 協作是一種多人互動中締造的成就 分析多人對話或發表訊息的次序,可以探看意義賦予是如何發生的 意義不能從特定個人的話語中抽繹出來,因為意義基本上是參考 共在情境所給出的索引 先前說過話語的省略部分 談及未來之話語所投射出的偏好而提取得 Methodologies 四種轉變 轉變1:對「焦點」的鎖定 個人認知的心智模式?支援協作團體 在何種環境下有效?協作學習是否比個人學習有效? 焦點不再是個別學習者“腦中”發生什麼事,而是在互動過程中,學習者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轉變2:對「變項」的看法 研究者控制幾個獨立變項(團體大小、團體組成、任務性質、溝通媒介等等),然而,這些變數彼此間如此交互織,抵觸了變項獨立性的方法學預設,使得試圖建立合作條件與合作效果間的因果關連變得幾乎不可能,。 要先細緻地理解團體互動中發生了一些關鍵事,可能造成這些效果,需要發展 “分析與解釋這類團體互動” 的方法學 轉向試著去理解這些變數在仲介互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轉變3:對「何為資料」之看法 對話分析 影像分析 學習者在協作中用話語、文字、和圖形為來展現他們的理解 研究者善用這些展現(例如:透過數位影像),透過學習者從團體中共同建構的活動,研究者重建其協作歷程 轉變4:對「如何分析」的看法 協作是意義賦予的活動,這些個案研究在本質上是解釋性的、非量化的,但它們並非軼聞性的風格,他們以互為主體性的效度,奠立嚴謹地科學程序 小團體學習者如何透過各種人為製品與媒介,來建構共享的意義。 Methods之承襲 1實驗法 2反覆設計法/設計實驗法 3描述法 三種方法學傳統之混合 1. 實驗法(+描述法) 實驗設計操弄 vs 未經操弄的控制情境 以一或多個變項來與做比較,仍專注於比較介入的差別 但是該比較哪些特徵,卻可以藉助資訊科技如何影響的微觀分析所得結果,然後得以聚焦在那些細節的分析 編碼與計數(+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