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两种正义观与两种立法精神从西塞罗谈起.doc

两种正义观与两种立法精神从西塞罗谈起.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两种正义观与两种立法精神从西塞罗谈起

两种正义观与两种立法精神——从西塞罗谈起 【内容提要】在人类生活与历史中体现出来的正义是绝对而永恒的,还是 只是相对而临时的?这个问题的分歧导致了两种正义观。永恒正义观把正义法 则看做是人一神或天一人共有的法则,因而不只是“人法”,同时也是“天理” 与“神律”,它不仅涉及人世间的利益关系,而且涉及人_神(天_人)之间 的神圣关系;而相对正义观则把正义法则仅仅看做人世间的利益关系的法则, 只涉及利益关系,因而正义法则只是世间的人法,而不具有任何神圣性。两种 正义观产生两种立法精神:有超越维度的立法精神与没有超越维度的立法精神。 对理性的自由的觉悟,是认识正义法则绝对性与立法精神超越性的一个根本性 进步。 【关键词】正义/永恒/利益/自由/超越/立法精神/天理 人们常说,历史会还以公道,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们也常说,历 史会做出公正评价,因为历史终归是在理性中展开的,而理性终归会克服掉各 种主观偏差与利益蒙蔽。这些普通说法都隐含着对人类生活及其历史的一个基 本信念,这就是历史是有正义的。这个信念几乎构成了所有主要宗教与成熟文 化的一个基本观念。 但是,历史中体现出来的正义是永恒的,还是只是历史的和暂时的?贯穿 于历史中的正义法则将随着历史的终结而消逝呢,还是在历史终结之后仍将永 恒地存在?虽然伟大的思想和文化都确信人类的生活及其历史是有正义的,但 是,在这个问题上却陷入了分歧。这种分歧导致了两种正义观。 西塞罗在其已轶失了的对话录《荷尔顿西乌斯》里讨论四德——智慧、勇 敢、节制和正义——时说: 若我们度尽余生之后,得蒙恩允在传说中的有福之岛上得以永生,既然那 里既无审判亦无法庭,雄辩术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同样,还要美德何用?我 们无需勇敢,那里没有危险需要面对;也无需正义,因为没有引起我们觊觎的 别人的财产;也无需节制,来控制不存在的贪欲;甚至无需智慧,因为不用在 好坏之间作出任何选择。所以,我们只会因一个单个的自然的意识、一个知识 而幸福,这知??甚至是诸神的生活配得称赞的唯一的东西。[l](P382) 这里,我们首先可以看到,西塞罗是从功能或功用的角度去理解美德。由 于四德在人类的尘世(历史)生活中,具有使人们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并使 维护尘世生活的某种秩序成为可能的功能,所以,四德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 但是,在福岛上——如果有的话,不管人们是因为有德的尘世生活,还是因为 特殊的恩典而进入福岛,由于福岛上的永恒生活没有了好坏、善恶的对立,没 有了危险和痛苦,也没有了贪欲,所以,在西塞罗看来,也就不再需要智慧、 节制和勇敢这些美德。至于正义,同样也不再需要。因为在西塞罗看来,在福 岛上的人们之间也没有了财产之类的利益关系需要调节和规范,所以,正义法 则也就成了多余的了。 在这里,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只是从尘世功能的角度去理解、看待四德, 因此,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都只存在于尘世之中,都只涉及尘世事务。特 别是正义,被理解为只是调整与维护财产关系所需要的美德。这意味着,正义 作为一种道德法则,或者说作为一种具有道德价值的法则,它要规范和确认的 首先就是人们之间的财产关系。如果没有财产关系,正义这种法则也就成为不 必要的。就此而言,正义不具有超越这个世界的超越性,它只具有“这个世界” 的价值。不过,这种正义观似乎并不是西塞罗本人的正义观,而可能只是表达 了当时罗马人一种较为普遍的正义观。 在《国家篇》(也译《论共和国》)和《法律篇》里,西塞罗通过对话, 讨论了两种正义观。其中一种正义观与他在上面讨论的正义观相似:正义只涉 及这个世界。但是,另一种正义观具有浓厚的柏拉图主义色彩而具有越出这个 世界的超越性。 在《国家篇》里,西塞罗通过菲卢斯之口提出一种后天正义观。“因为我 们所探讨的正义是国民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如果是自然的,就如冷暖 或甘苦那样,那么正义和非正义对所有人就会是相同的” [2](P95)。这里,正 义被明确视为国家或国民确立起来的后天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也就是说,正 义并不先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立起来的。因为如果 正义是自然的,也即说,正义是先于我们生活的,或者说,正义是与我们的生 命相伴随的,那么,正义就应当是普遍一致的。而如果正义是普遍一致的,那 么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法律就应当是没有差别的,并且是不应有变化的。因为自 然不允许有差别,出于自然的正义也不应有差别;而且,既然正义出于自然, 那么,人们遵循法律首先应是出于天然的正义感,而不应是出于害怕法律的惩 罚——这意味着,人们遵循的一切法律都应当符合正义,因而是普遍一致和不 变的。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不同民族的法律(不管是作为成文法的法规, 还是作为不成文法的习俗)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在不同 时代法律也不尽相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