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染病学学习资料传染病总论第一章学习要点及复习题考试题目及答案汇总
传染病 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第一节 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pathogen) 有传染性(infectivity) 有流行病学特征
(epidemiologic feature) 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2.病程发展的阶段及各阶段临床特点
潜伏期:检疫工作的依据
前驱期:非特异性甚至缺失
症状明显期:存在顿挫型
恢复期:可残余病理、生化改变
传染性
复发与再燃
后遗症
3.常见症状体征
发热:感染性/非感染性、三个阶段、热型
皮疹:外疹/内疹或粘膜疹
注意: 时间、分布、次序、形态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肝脾肿大
第二节 感染与免疫
感染(传染)
共生状态 (commensalism)
机会性感染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感染谱 (infection spectrum)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重叠感染 (superinfection)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2.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潜伏性感染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invasiveness)
毒力(virulence)
包括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
数量(quantity)
变异性(variability)
4.免疫应答
保护性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特异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变态反应
特异性
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1、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2、掌握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4.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门户
机体内定位
排出途径
5.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
毒素作用: 内毒素、外毒素
免疫机制
第四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传播、其他人群易感性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zoonosis)
社会因素状和体征
2.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
生活习惯
预防接种史
过去病史
集体发病史
家族史
3.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三大常规、生化检查
病原学检查:
直接检出
分离培养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杂交 、聚合酶链反应(PCR)
免疫学检测:
特异性抗体检
特异性抗原检测
免疫标记技术
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其他:
内镜检查、影像检查、活检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1.治疗方法
一般及支持疗法:
隔离、护理和心理治疗、营养
病原/特效疗法:
抗生素、化学制剂、抗毒素
对症疗法:
减轻痛其他:
康复疗法、中医中药、针灸疗法
第七节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及时上报
甲类(强制管理)
乙类(严格管理)
丙类(监测管理)
接触者
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病原携带者
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针对
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寄生虫病
消毒(物理/化学)
预防性消毒
疫源性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三、保护易感人群
特异性主、类毒素
特异性被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
习题
名词解释 1.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2.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3.稽留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