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异类婚恋故事的空间叙事.doc

《聊斋志异》异类婚恋故事的空间叙事.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聊斋志异》异类婚恋故事的空间叙事

《聊斋志异》异类婚恋故事的空间叙事 摘要:异类婚恋故事是《聊斋》中的一大故事类型,其空间叙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典型性:空间明显呈现类型化特点。反映华夏农耕民族的思維和经验特点以及民俗信仰。空间与人物身份属性紧密联系,通过陪衬或结构性对立来帮助塑造人物形象;且空间的发展往往是叙事时间的停顿,空间的停顿则是叙事时间的发展。空间在《聊斋》中有强烈的道德隐喻和象征性,并以“考验”特质展现出来,即空间具有诱惑性、惩罚性和奖励性,《聊斋》空间的隐喻性及其原因分析表明。中国文学的空间叙事研究与西方空间叙事学既有相通之处,更有独特性,代表了中国文学中道德隐喻至上的特点。 关键词:聊斋;异类婚;空间叙事;类型;隐喻 空间叙事学传人中国始于1991年秦林芳编译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一书,但追溯空间叙事学的源头时,会发现哲学(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社科自20世纪后期以来形成的强调社会历史性研究的语境对其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龙迪勇、程锡麟、王安等学者对空间叙事学、空间形式等问题有较多研究,在理论的梳理、辨析、转述、归纳等方面作出了贡献,但与整个叙事学在中国的境遇相似。“西方学者是从他们自身自古希腊、罗马开始的文学传统来探讨叙事学理论、实践叙事学研究的,其理论概括中绝少看到来自除西方以外的文学实践。”空间叙事学理论的实践分析较少,对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文学文本的实践分析更少。本文拟通过对《聊斋》中异类婚恋故事的空间叙事进行分析,对有“空间叙事学转向”之说的中国叙事学的文本实践抛砖引玉。 人与异类之间的婚恋故事是从神话延续至今而经久不衰的文学题材,涉及的空间跨越了现实与想象,通过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创造幻想世界,以现实或虚拟的空间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文学对空间的想象与运用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聊斋》又是中国文言小说的高峰之作,因此,对《聊斋》中的异类婚恋故事作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空间的类型、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尝试以具体的、可操作的空间叙事方法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对源于西方的空间叙事学进行本土化的实践分析。 一、《聊斋》空间的类型描述 经典叙事学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由细节入手延至整体的叙事因素,更多地使用的是与“时间”相对的“空间”概念。人物既不可能不占有时间地行动,也不可能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行动,因此空间在叙事学中首先指人物行动的场景(或地点),这些场景随着人物的行动而发生改变。米克,巴尔认为可以对空间进行类型学的研究:“故事由素材的描述方式所确定。在这一过程中,地点与特定的感知点相关联。根据其感知而着眼的那些地点称为空间。这一感知点可以是一个人物,他位于一个空间中,观察它,对它作出反应。一个无名的感知点也可以支配某些地点的描述。这一区别可以产生空间描述的类型学。”《聊斋》场景设置有较明显的类型化倾向,如山林、水流、家宅、寺庙、书院、花园等出现频率最高,叙述学中的“空间”概念是直观的、可感知,因此,可将《聊斋》中的主要空间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以上六个空间类型可视为以地理特征为标准的空间类型划分。然而这种类型划分即刻显出中国文学典型的空间特征:如果说文学空间是虚构的空间。是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edward soja)理解与分析的“第二空间”(被构想出来的社会空间),《聊斋》中的空间类型则以构想空间代表中国式的空间感知方式和经验方式,即在文学虚构空间中投射其社会性想象、宗教性性感和民族思维习惯。 首先,从《聊斋》异类婚恋故事的空间设置上来看,村庄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很少反映城市空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这正反映出华夏农耕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可耕作的村庄而非城镇作为基本的聚居地。除此之外的其他空间都是带有神秘性的,村庄和住宅是非商业的、以“我一家”为中心的可耕作和生活的空间,山岛、水底等则是不可居住的空间,由此延伸开来。空间中对于山岛、水底世界、幽冥世界等的想象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教情感和民俗信仰中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和认知,以上归纳的空间类型中,有三种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空间意义而带有宗教色彩:仙山仙境与道教的蓬莱仙境之说;水底世界、阴曹地府与道教和佛教的轮回转世之说;符篆画轴与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万物有灵观等。 民俗信仰往往围绕着生命本身而展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乃是对“生生不息”的向往和追求,即对于生的追求,人对于生命的思考总是围绕着现世与来生,为缓解现世有限带来的痛苦与恐惧,人们借助空间的幻想来达到时间的延续,因此而产生种种民俗信仰,如: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另有空间可以居住,一个是神的空间,如山岛、水底世界;一个是鬼的空间,如幽冥世界、坟中世界等。寺庙、版画等则是从人的世界向神或鬼魂世界的过渡空间。一般而言,人们居住的空间,如村庄、家宅等住所是开放的凡俗空间,而其他空间则是具有神圣性和排他性的非凡空间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