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于建福教授在2007年12月2426日观摩考察我市中.docVIP

本文是于建福教授在2007年12月2426日观摩考察我市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文是于建福教授在2007年12月2426日观摩考察我市中

按 语: 本文是于建福教授在2007年12月24—26日观摩考察我市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情况后,于26日上午在实验小学阶梯教室所做的讲座(根据录音整理)。于教授从当前文化失落的角度出发,说明了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化复兴的理念,阐明了文化自觉的内涵,并提出认识与传承中华文化是教育者的使命。于教授希望教育工作者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育人智慧,复兴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于建福,男,山东莱西人。198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并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并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并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今任教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现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研处处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于教授曾发表《从传统和哲学到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的继承、借鉴与创新》等多篇论文。合著、专著或主编《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素质教育》等多部著作。参与完成“七五”、“八五”省级科研规划课题3项并分获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先后参与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和“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研究,主持一项全国教育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中华文化复兴与教育者的使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于建福 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有许多智慧需要我们汲取。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不断汲取其智慧,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仅就中华文明史而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无数先贤哲人,都留下了许多珍贵品,有待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深入挖掘并自觉传承。这里,我就“中华文化复兴与教育者的使命”这个话题,谈点不成熟的认识,就教于家乡的各位老师。 一、文化复兴——圆华人百年之梦 在2006年底举行的中国文联第八次全代会和中国作协第七次全代会上,胡锦涛主席明确提出了中华文化复兴的理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从而发出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动员令。中华文化复兴的理念不是现在刚提出来的,近代以来的智者、先行者就不断发出呼唤,成为我们当代提出中华文化复兴的先声。 中华文化复兴,至少是我们中华民族百年的梦想。近代列强打开中华国门后,依然傲视天下的大清国处于被动挨打的落后状态,原来领先于世界逾千年的中华文明落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是近代以来那些智者、先行者们一直在苦苦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思前想后追究到我们的古老文化,认为我们落后了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化的严重障碍。在此大背景下,难免出现西化思潮,否定自身的文化,不惜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于是出现了无根和忘本的百年。无根和忘本直接带来的感觉必然是“失落”和“无助”。 无根和忘本的百年,教育首当其冲。1905年尽管废科举,但为培养“华魂洋才”,学校中还保留了“读经科”,正规教材中还有儒家经典;民国之初,废除了“读经科”,从此,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出现长达百年经典教育的缺失。“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步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觉醒,但是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过激口号,几乎将儒学精华与糟粕一并丢掉。“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将孔子以来历代儒家先贤、儒家经典妖魔化,传统文化灾难深重,中华民族成了抛弃自己经典的民族。早在1933年10月,潘光旦先生在《忘本的教育》一文中就透彻地分析了时人的心态:把一种错误或一种弱点推溯到孔二先生身上;以2500年后的事归罪到2500年以前的一个个人的身上,可谓罪人斯得;这必然在教育上养成了“古旧与罪恶”变做通用名词的一种风气。 在失去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很难进行文化的保护、弘扬与传承。 我们注意到,在当时来华的部分西方学者看来,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自己的文化并不是很理智,过于信奉西方的价值,对于自己的文化往往采取否定的态度,看不到自己文化当中有价值的因素。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中就明确指出:西方知识的流入给中带来了许多必需的刺激,然而必须反对对西方的机械式的模仿,应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 难能可贵的是,某些仁人志士依然善待中华文化,确信不远的将来就会出现中华文化的复兴。首次明确提出了“振兴中华”口号的孙中山,在对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方面就很有自己的见解。他主张:取欧美之民主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用古人不为古人所惑,役古人不被古人所役。胡适尽管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但经过反思很快就明智地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思想。在他看来,欲再造文明,舍弃“国故”是不可能的。梁漱溟预言:在不远的将来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它如同西方文化在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复兴一样。张君劢主张复兴儒家思想,认为儒家思想的复兴与现代化并不相悖,恰恰相反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