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课件.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城市建设史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 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封建社会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 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同期少数民族地区政权辽、西夏、金) 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中华民国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城市的产生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二.城市的产生(续)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殷周时代的城市 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 二.殷周时代的城市 郑州商城:P9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城市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2、殷墟(安阳小屯) 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在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量遗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地牢等。 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长方形等。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原由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挖基坑填土夯实。 周代的城市与城制: 周代的城市:周王城的复原图(P10 2-2-1)。周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③周代的都城城制: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都城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 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这一时期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二.城市建设 燕下都:在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 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1.燕下都:(续) 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