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被英国海盗逼出来打捞.docVIP

“南海一号”被英国海盗逼出来打捞.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海一号”被英国海盗逼出来打捞

“南海一号”被英国海盗逼出来打捞   2007年12月21日上午10时55分,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古沉船一“南海一号”,终于随沉箱从30米深的海底首次浮出海面。为了这一刻,中国考古界整整准备了20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之所以历经20年之后,终下决心打捞这艘文物价值逾千亿美元、位于800米下的海底沉船,完全是由于英国寻宝人迈克?哈彻的野蛮行为……      发现东方“泰坦尼克号”      巨大的财富诱惑,是所有海上寻宝人的第一原动力。英国人迈克?哈彻开出高价,引诱同他一样做着“捞宝梦”的人替自己卖命: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技术纯熟的潜水员、海难事故的研究者、东方海域的知情人。此外,他还携带着小型武器。   1999年,哈彻重金聘请的考古人员,童然在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所写的《东印度航行指南》上,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宝藏。“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畦。这是一艘长50米、宽lO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的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妆盒等。船驶到中沙群岛时,不慎触礁,完全沉没。2000名乘客中,只有198人被路过的‘印第安娜号’救起,其余全部葬身海底。”   这艘名叫“泰星号”的清代沉船,满载着传说中的宝物,奇迹般地沉没,消失于苍茫。在无数寻宝人的梦想中,它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   哈彻立即顺藤摸瓜,他找到了“印第安娜号”的航海日志。在发黄的破损资料中,大致锁定了“泰星号”的沉没位置。哈彻带上自己的船队,悄无声息地潜入中国的南海水域。   开始的头一个月里。搜寻并不顺利。直到1999年5月10日晚上,声波定位仪才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可是磁力计却没有太大异常。既然两个先进的仪器“自相矛盾”,哈彻就大大咧咧地忽视了。   转折是在两天后,5月12号,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看见了一个叉一个直径达1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即使在暗无天日的海底,肉眼也能辨认出杯子、盘碟:花瓶的形状。      60多万件文物被砸得粉碎      盗贼般的直觉告诉迈克?哈彻,在黑暗的海洋深处,只有精致的中国瓷器才会发出那种惊人的光泽。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打捞,结果多达百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出水。   哈彻大喜过望,请来了英国著名海难研究专家尼戈尔?匹克福做鉴定。“这就是‘泰星号’!这百万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四大窑系,几乎件件都是精品。”   捞宝船队上的人都露出垂涎的目光,但哈彻却命令:砸碎它!对哈彻来说,世界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从沉船上挑选的36.5万件精品,就足够他体面而傲慢地走进欧洲任何一家拍卖行。   哈彻走了,浩劫留下:百万件瓷器中,60多万件被砸得粉碎,沉船和遇难者遗骸“丢得到处都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南海,这样的文物浩劫,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这些精品没有在海难中毁坏,但大部分却在重现于世后被砸碎。那剩下的36.5万件绝佳瓷器,被哈彻偷偷拖出了南海,运到德国待价而沽。随后持续9天的拍卖会。为哈彻带来的,是整整3000万美元的横财。      3万美元买不回一件沉宝      砸碎“东方泰坦尼克号”之后的这场拍卖会,无法不让中国人想起多年以前。荷兰嘉士德的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那是中国水下考古人最心痛的记忆。   1984年,迈克?哈彻潜心研究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哥德马尔森号”吸引丁哈彻的目光。1752年冬,“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后,触礁沉没。   哈彻费尽心思,在南海海域探测到了这艘沉船。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总重达45公斤,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铸炮……打捞出水的文物让哈彻跟花缭乱。哈彻将它们悄悄拉到公海,隐匿一年后,拿出“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沉宝交给荷兰的嘉士德拍卖行。此举换回了2000多万美元的回报,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最富有捞宝家”。   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开幕。   一次拍卖会上出现23.9万件之多的中国文物,这样的盛况,在欧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荷兰陷入狂热,中国驻荷兰使馆急电国内,请示此事。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紧急受命。他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而当时我国的法律,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片空白。无奈,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尽管无例可查,但大家都想到了一件事: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