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引发变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垃圾”引发变革

“垃圾”引发变革   从“翻斗车”的“跑、冒、滴、漏”到专用收集车的一尘不染,从随处倒垃圾到争着抢垃圾,从臭气熏天的垃圾站到“垃圾中转”,重庆“垃圾之变”,彰显着环卫体制的大变革。      矗立在大渡口八桥镇豹子沟山坳边的一座建筑物,简朴,现代,像一幢建于林中的别墅。   “这是一座垃圾中转站,整个过程全部密闭处理,不仅看不到垃圾,而且还没味道。”大渡口固体废弃物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龚益波说。在修建这个中转站之前,大渡口区原建有14座楼式垃圾站,一到夏天,苍蝇满天飞,四周散发着恶臭。“2006年环卫集团投资2500多万元,开始修建这座日处理垃圾300吨的中转站。它运转后,原来的楼式垃圾站全部封闭,大渡口区将从此告别垃圾臭味。”龚益波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   大渡口的“垃圾之变”,是重庆市环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探索环卫体制大变革的一个缩影。      ■ “垃圾之困”催生改革灵感      2002年12月,重庆市环卫集团应运而生,被市政府赋予主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清运及环卫设施特许经营权。   “环卫集团成立后,先后投资近9亿元统一规划建设了长生桥、黑石子两座现代化垃圾填埋场,使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达到国家一流水平。”重庆市环卫集团董事长张兴庆说。   但运行几年后,张兴庆发现,集团公司虽然解决了垃圾处置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但生活垃圾运输旧体制、机制的弊端仍然没有解决。“当时,运输垃圾的大都是‘翻斗车’,破旧不堪,一路上‘跑、冒、滴、漏’。在四公里到长生桥一带,道路上尽是垃圾,白的、黑的,自然形成两道杠,严重污染环境。”张兴庆对此记忆犹新。   更令张兴庆隐隐作痛的是,主城九区生活垃圾运输由各区环卫部门负责,而这些部门都是吃“皇粮”的事业单位,干多干少一个样,有的为省事,竟将垃圾随意倾倒。重庆每天产生3000余吨生活垃圾,而各个区运往垃圾场的垃圾只有2200吨。同时,遍布主城区的367座破旧的楼式垃圾站,成为影响市民生活的城市污染源。   “垃圾之困”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从哪里着手?通过考察和深入调研,张兴庆摸准了症结所在:各区环卫部门没有融资能力,没法投资更新运输设备;环卫部门是事业单位,政事不分,劳动效率低,责任不明确;各区在运输上条块分割,各人自扫门前渣,无法形成统一调度管理。   必须向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旧体制开刀!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从条条块块入手,打破原来的体制、机制,实现统一调配和管理。   环卫集团及时向市里报告,详细说明了“垃圾之困”的原因和改革方案,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经过详细的论证、酝酿,重庆环卫系统一揽子改革方案出炉。2005年7月,重庆市人民政府以渝府(2005)48号文发布了《关于组建专业运输公司实施主城区生活垃圾统一运输的通知》。   《通知》得到主城各区的积极响应,各区以中转站、停车场、办公楼作为资本入股,环卫集团以投入设备入股,在一年多时间内,先后组建了9个固体废弃物运输有限公司,业务上归市固废运输公司协调指挥。      ■ “垃圾之变”触及改革核心      表面上看,这次改革仅仅是把环卫处的运输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了一个固废公司,但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而是一次深刻的体制改革。   变革一:从“大锅饭”到“分灶吃”。过去,垃圾运输由区级财政拨付有限的“皇粮”,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改革后,则是由市区两级相关部门,通过科学测定、核准价格,再根据工作量据实结算。同时,激励政策也随之出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职工工资与工作量挂钩。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环卫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劳动效率大幅提高。以前主城九区每天只能拉2200吨垃圾,现在主城每天运量达3000多吨,比改革前提高30%。   职工们觉得有奔头了,干劲更大了。农民工陈荣才十多年前进入大渡口区环卫处打工,妻子也从农村迁来,以拾渣为业。如今,两口子全部加入公司,成了合同工人。他高兴地说:“成立公司后,干得多得得多,干起有奔头!”   变革二:从“政府拔款”到“市场融资”。改革之前,由于投入有限,垃圾运输设备严重老化。加上是政府埋单,一些司机很少给车辆做保养,设备磨损率高,“小病”拖,跑不动了就报废。改革后,市环卫集团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债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1.37亿元,引进世界领先水平的日本新民和技术,招标采购各类垃圾运输车294辆、中转压缩设备27套,新建5座大型压缩中转站和24座小型压缩站。“方式一变,装备更新了,职工的观念也变了,设备有一丁点故障,自己就想办法维护。”重庆市固体废弃物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骆园勋介绍说。   变革三:从“各自为政”到“统一管理”。以前主城九区车辆“互不往来”。改革后,市区两级公司实行“三统一”(统一运输、统一调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