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夫妻歌王”红歌人生
“夫妻歌王”红歌人生
清晨,璧山县璧城街道,太阳爬上虎峰山。
虎峰山下松林间,71岁的谢君和67岁的老伴卓光良昂头、吸气,朗声高唱:“璧山人民意志坚,携手建设五个璧山,与时俱进千帆过,创先争优当模范……夫妻双双唱红歌,红歌越唱越快乐。”
在“唱读讲传”的铿锵声中,这对老夫妇红了。
“歌王”出山
2010年10月27日,璧城街道赶场天。
上午8点过,谢君和卓光良手牵着手,在场上转悠。
在这里,这对老夫妻可是大名鼎鼎。
2009年,璧山县“唱响璧山”电视红歌大奖赛上,一个唤作“老板凳”的组合,引得全县观众侧目。
“老板凳”由一对白发伉俪组成――璧城街道虎峰村老农谢君和他的老伴卓光良。
这对老夫妻以一曲自编自导自唱的《璧山人人唱红歌》惊艳全场。
那以后,“老板凳”就常在大街上遇到“粉丝”。
“哟,这不是‘老板凳’吗!”
8点15分,夫妻俩走到村委会门口,忽听背后一声大呼。
二老一愣――难道又遇到“粉丝”了?
一转头,就看见村党总支书记苟元菊的笑脸。
“我想请二老出山,助村里一臂之力。”苟元菊一脸真诚,“村委会想编一首《三项制度歌》,用歌曲宣传这项制度。”
“编歌?”一听要唱歌,老谢的双眼熠熠发光。
卓光良望着谢君,会心一笑――知道老伴的“歌瘾”上来了。
她和老伴青梅竹马,自幼喜欢唱歌跳舞。“我们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谢君说,“我们唱红歌,就是想感谢党!”
可是,夫妻俩除了到山上喊两嗓子外,就没有了发挥舞台。
“唱读讲传”活动的掀起,让夫妻俩格外高兴。
终于,他们等到了苟元菊的“请柬”。
老谢拍着胸脯对苟元菊说:“这活儿我们接了!”
老歌为谱
10月28日上午9点,虎峰村村委会。
公示栏前,一对白发夫妻已经站了许久。
“三项制度就是书记接访、成员走访、办理答复……”卓光良拿着会议记录簿,一字一句地记录。
“听张大婶说,老李就是靠这个解决了低保。”卓大娘说,“这制度可真不赖!”
???“不好我们还会唱?”老汉有些不耐烦,“老婆子,你想想怎么配歌词!”
接到任务的第二天,“老板凳”就投入了创作的第一个环节――配乐。
早在新千年的第一个年头,他们就开始了歌曲创作。十多年下来,夫妻俩已颇有心得。
“我们的新歌,借用了很多老红歌的旋律。”卓光良说,“大家对老红歌耳熟能详,容易学会!”
上午9点45分,夫妻俩回到家中,开始寻找曲谱。
老歌成百上千,选哪首才好?
“《南泥湾》如何?人人都会唱,大家一学就会。”
“《喀秋莎》也可以,曲调轻快,年轻人应该喜欢。”
“《军港之夜》怎么样?”
…………
中午12点,夫妻俩挑花了眼,肚子也“咕咕”直叫。
卓大娘煮了两碗鸡蛋面,二老就着泡菜吃起来。
谢君“呼噜噜”吸走一根面条,思绪飘回40多年前。
“当年,我在部队就喜欢吃面条……”他的声音突然停止,转而又高亢起来:“‘三项制度’是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规范,既然是规范,就应该简单、明了、有力度――就像军歌进行曲!”
思想闸门一开,灵感如洪水泛滥。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力道十足、朗朗上口。”谢君说,“就是它了!”
故乡为魂
10月29日上午10点,老谢正在拖地。
双眼盯着地板,老人心中却萦绕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
怎么给曲子配词呢?
身旁,电视机播放着地方新闻。
在过去十多年中,每逢给红歌填词的攻坚阶段,夫妻俩就会打开电视机――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是他们最好的灵感源泉。
同年早些时候,经过二老家门前的璧青路改造成了双向六车道的现代化大道,大道两旁又种上了一棵棵绿树。在大道和绿树映衬下,沿途农家小院散发出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气息……此情此景,让“老板凳”心情舒畅。于是,他们创作出了一首日后在当地广为传唱的《新农村》。
在他们眼中,要创作的题材太多了――这些年,党和政府为群众“打黑除恶”、发家致富办了很多好事,故乡面貌一天美过一天……
几年下来,夫妻俩创作的红歌挤满了七个《会议记录簿》,内容涵盖“五个重庆”、“万元增收”、基层党建等方面。
上午10:07,老谢洗了洗拖把,开始第二轮劳动。
这时,电视机里传来一则关于重庆基层党建的快报。
在电视的光影中,在拖把一来一回之间,强烈的节奏感引发了老谢的灵感。
“党员干部个个要牢记,三项制度切莫忘记……”老人一边拖地板,一边就着新闻内容哼唱起来。
“老头子,这词还行哟。”卓光良击掌合拍,编出了第二句:“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争当人
文档评论(0)